新疆兵团: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形成兵团教育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4-08-27 13:21:24 来源: sp20240827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2023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努力形成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优势,在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要求。科教作为兵团发展壮大、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支撑,加快形成教育新优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更强大更繁荣重要要求的迫切需要,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广泛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教育新优势巩固拓展维稳戍边新优势。

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家精神的首位,鲜明揭示了教育的政治属性。必须牢牢把握教育这一“国之大者”的政治属性,全面加强兵团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人才,把教育领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继承和发扬兵团人热爱祖国、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优良传统,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增强教育报国的自觉和本领。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青少年“筑基”工程,切实将“兵”的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教育家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丰富育人智慧、培养躬耕态度、厚植仁爱之心、立志弘道追求,以言为士则、行为示范的自觉,坚持言传身教相统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健全完善兵团高质量教育体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不仅生动体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职业素养,也是新时代办学治校的重要遵循。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南疆师团和基层倾斜,着力改善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通过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一师一优质高中”创建等方式,巩固发展更加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支持石河子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支持塔里木大学加快建设兵团特点南疆特色一流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建设工程,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涵养更多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新时代戍边人。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边疆教育,确保招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务实开展教师精准培训,巩固夯实专业素养,提升兵团教师适应教学改革、因材施教的能力水平,使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加大对团镇教师的倾斜支持,建立完善兵地之间、城乡之间、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之间优秀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着力构建更加完备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提升兵团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必须深刻把握兵团教育在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一体统筹推进科教兴兵团战略和人才强兵团战略,着力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度”,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突出加强关键学科建设,培育建设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生物育种、煤化工等兵团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区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力推进兵地教育深度融合,实施“教育惠民”共享工程,更好发挥兵团教育在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文化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责编:李昉、熊旭)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江山如画|黄河岸边展新颜 山西忻州治山治水、治穷致富 - A股兔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三大股指均涨超1% 成交额继续破万亿

江山如画|黄河岸边展新颜 山西忻州治山治水、治穷致富

发布时间:2024-08-27 13:21:25 来源: sp20240827

   中新网 忻州12月1日电 题:黄河岸边展新颜 山西忻州治山治水、治穷致富

   中新网 记者 杨静

  滔滔黄河,蜿蜒回转,浩荡曲折,抵达山西。

  黄河不仅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山西重要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黄河流经山西省多个市县,过去,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土地利用,山西黄河沿岸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多年来,山西坚持不懈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让母亲河持续造福美丽山西。

  忻州是黄河入晋第一市,市域内黄河流经偏关、河曲、保德三县,全长171公里。近年来,忻州不断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用天蓝水清绘就底色,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忻州段“好风景”和“绿经济”同步提升。

从偏关县黄河天翼观景台上远远望去,碧绿的黄河水在山间流淌。吴琼 摄

  “过去一刮风,到处是沙尘,有时白天在家也要点灯。现在好多了,山青水绿,旅游旺季游客很多。”偏关县老牛湾景区附近的村民对当地生态改变深有感触,如今,他们开民宿、办农家乐,吃上了“生态饭”。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偏关,自古以来,风大多沙,十年九旱。为改变这一面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偏关县打响造林绿化“全民战”,在长城脚下、黄河沿岸接力植树,全县国土绿化率从1977年的不足4%增长到如今的48.6%。

  偏关县林业局局长王安荣说,树木都由人工栽种。“通过科学规划、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才换来偏关今天的绿水青山。”

  王安荣介绍,近年来,偏关县以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为契机,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布局,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取得治山增绿、涵水固沙的阶段成效。

  其中,2023年,该县完成长城、黄河两条旅游公路生态廊带新造林6.9万亩和22个森林村庄建设。目前,偏关县境内黄河、长城沿线林草绿化率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13%以上。

  偏关的“变绿”并非孤例,与偏关县一衣带水的河曲县也不断努力讲好“黄河故事”。

资料图:偏关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杨静摄

  河曲县土沟乡榆岭窊村地理位置偏远,田薄地瘠,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曾经这里沟壑纵横、资源匮乏,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如今,榆岭窊村大棚连片、公寓林立、风景如画,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明星村”。

  榆岭窊村的改变,得益于“整沟治理”的实践。2018年,忻州市提出“整沟治理,一沟一品”的沟域治理思路。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河曲县以此为契机,从防治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治理等出发,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全县探索“整沟治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投资新修基本农田、梯田,填沟造地,建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大棚69座……凭借温室大棚,榆岭窊村打造集有机种植、观光采摘、冷链运输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农业园,走出一条干旱地区治水兴水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

资料图: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美景。杨静摄

  此外,河曲县挖掘打造黄河沿线文化旅游带,观黄河、望长城、品美食、听民歌……当地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倍增,黄河文化在河曲焕发出璀璨光芒。

  “山高露石头,十年九不收”,这曾经是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晋西北黄河东岸的保德县的真实写照。20世纪50年代初期,保德县仅有成片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仅为0.06%。

  几十年来,保德县不断加大对黄河沿岸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黄河沿岸造林绿化工作。该县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同时聚焦水土流失,将做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绘就出黄河岸畔的绿色生态新画卷。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保德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12.95%,绿色在黄土高原上不断铺展。

  从偏关到河曲再到保德,黄河流经忻州,留下如画美景,忻州也努力为黄河守护着生态底色。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答卷上,山西忻州赓续千年黄河故事,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篇章。(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