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人文交流 夯实民意基础

发布时间:2024-09-21 14:34:46 来源: sp20240921

  让中越友好扎根人民心间、代代薪火相传——

  密切人文交流 夯实民意基础

  中越关系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间的友好合作交流是中越两国弘扬传统友谊、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纽带。在习近平总书记和阮富仲总书记战略引领下,两国关系高位运行。两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就像蜿蜒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中越友好交往的奔涌长河。

  了解彼此 产生共鸣

  广场上,中国国旗和越南国旗迎风飘扬;剧院里,具有两国民族特色的乐曲声声动人心弦;校园内,一幅幅书法和剪纸作品让越南年轻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连日来,中越友好成为越南首都河内很多民众谈论的话题,本报记者在河内采访的很多人士都表达了让两国友谊代代相传的愿望。让中越两国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文化、产生共鸣,厚植两国友好情谊成为共同的期待。

  越南指挥家童光荣这几天一直在为越中文化交流活动认真准备着。尽管此前已策划推出多部融通两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但他这次格外重视,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越南和中国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等作品唤起共鸣,促进两国年轻人了解彼此国家,拉近心灵距离。厚植民间友好,让两国友谊薪火相传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光荣说。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12日。应邀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出席越中友谊宫落成移交仪式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为越南民众特别是青年近距离感知中国提供了更多契机。“中国旅游文化周”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领略中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鲜活的民俗传统。今年5月和9月,河内中国文化中心还举办了“茶和天下·旅游文化周”和“中越一家亲·天涯共此时”——中国广西民族艺术晚会等活动,反响热烈。

  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运发对本报记者表示,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两国民心相通。“我们组织了面向两国年轻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越南年轻人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两国传统友谊在年轻一辈中不断延续。”陈运发说。

  相互学习 相互成就

  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是越南年轻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越南青年黎玫香在这里实现了从学员到“导演”的转变——每次孔子学院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总能看到她在导播台手持对讲机现场协调的身影。“我身边的好多朋友对中国并不陌生,但仍有距离感。然而,当他们走进孔子学院,亲身参与这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后,这种距离感就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我想这就是文化交流的力量。”黎玫香说。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促进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深化中文教育交流合作是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今年,来孔院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越南考生达1.5万人次,再创新高。今年4月在河内举办的2023汉语水平考试中国留学展上,咨询汉语水平考试、赴华留学深造的越南青年络绎不绝。

  越南高中生阮惠英一直向往到中国留学,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高校,她如数家珍。“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我和很多同学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终端产品,非常好用!这可能也是吸引我去中国留学的一个原因。”阮惠英说。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2—2023学年共有超过2.3万名越南学生来华学习。“越中两国自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副校长邓氏秋香表示。

  为帮助越南学生更好地在华学习深造,中国逐步为越南留学生建立了以政府奖学金、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为主,以地方政府和高校奖学金为辅的奖学金体系。2023—2024学年,41名越南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越来越多的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地方政府和高校给予的学费减免和补贴等待遇。2022年,中方宣布,未来5年向越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和不少于10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帮助越方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国际中文教师。

  越南VIMISS教育公司负责人陈英钟表示,很多越南学生通过到中国学习和进修开启了人生新篇章。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越南青年裴氏青玄对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记忆犹新:“从专业知识到社会实践,从城市景观到风土人情,我在中国收获满满,这份珍贵的经历我将铭记一生。”

  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阮海清表示,越中教育合作有着悠久传统,双方在医学、艺术、体育、工程等领域的合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很多从中国留学归来的越南青年,相继成为各行业骨干。他们也是越中友谊的传承者和越中关系的促进者,为两国世代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旅游合作 双向奔赴

  美丽的下龙湾,天蓝水碧。中国游客曹磊在游船上一边聆听越南导游对下龙湾奇石的精彩讲解,一边用手机记录海天一线、点点白帆嵌入玉盘的美景。

  旅游业是越南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是越南重要的外国游客来源地。今年以来,两国人员往来迅速恢复,前10个月中国赴越游客超过130万人次,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北京、杭州和河内、下龙湾等地,成为两国民众走进彼此国家的首选打卡地。

  “运送中国游客的旅游大巴多了起来,附近的餐馆等店面人气也越来越旺。生意越来越好,员工的收入也更有保障了。”越南西湖旅游公司负责人吕雪琴说。

  在河内,一湾美丽的西湖水,让中国游客流连忘返;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西子湖畔,“最忆是杭州”的江南美景为越来越多越南民众所向往。河内市为杭州市来越举办“丝路记忆、最忆杭州”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提供便利,杭州市为越南工贸部贸易促进局设立贸易促进办公室创造条件。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旅游总局副总局长何文超表示,河内与杭州都有一个美丽的“西湖”,如今河内与杭州等地之间航线便捷,杭州美景美食和文化产品对越南游客别具吸引力。

  中越双向旅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在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同时,也让中越传统友谊不断巩固。“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这是歌曲《越南—中国》里的歌词。中越两国民众在交往与交流中,更多了解中国故事和越南故事,让中越友好扎根人民心间、代代薪火相传。

  (人民日报河内12月12日电) 【编辑:于晓】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把心贴近人民”——解码“四下基层” - 刘建超出席“丝绸之路与亚洲文明”论坛

“把心贴近人民”——解码“四下基层”

发布时间:2024-09-21 14:34:47 来源: sp20240921

  新华社福州12月6日电 题:“把心贴近人民”——解码“四下基层”

  新华社记者

  35年前,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倡导并躬身力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把心贴近人民。”

  习近平同志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

  35年来,福建广大领导干部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四下基层”,深入一线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促发展,形成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架起连心桥,当好贴心人。“四下基层”这一发源于宁德的重要制度,彰显出巨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在八闽大地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传承弘扬:“四下基层”推动闽东大地发生全方位、深层次变化

  如今,福建古田县杉洋村,青山逶迤,小溪潺潺,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光伏菇棚在阳光下分外醒目。棚顶发电、棚下种菇,古田食用菌产业又一次迎来迭代升级。

  1988年7月,习近平同志上任宁德地委书记后不久开启闽东九县调研行,第一站就来到古田县。经过深入调研,习近平同志肯定了食用菌产业可以作为古田的主要发展方向,鼓励当地农民种香菇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以调查研究破题开局,“四下基层”由此发轫。

  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霞浦主持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

  为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各项工作部署得到有效落实,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提出:宁德地区今年要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二是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三是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

  此后,这些做法被完整阐述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当年的宁德,还是“老、少、边、岛、穷”地区,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四下基层”,习近平同志踏遍闽东大地的山山水水,用脚步丈量出宁德的区情、社情、民情,提出一系列事关闽东长远发展的工作理念,为宁德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35年来,宁德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变会场为现场、以实干求实绩,推动力量在基层汇聚、问题在基层解决、发展在基层提速,推动闽东大地发生全方位、深层次变化,昔日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正嬗变为“黄金发展高地”。

  扎根一线谋发展,跑出经济发展新速度——

  GDP同比增长10%,位列福建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宁德市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经济发展答卷。

  成绩背后,是宁德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作出科学决策,致力于构建四大主导产业,同时下沉一线全力解决企业需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多年来,宁德市先后引进一批“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成为世界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和不锈钢新材料生产基地。

  目前,宁德的经济总量已经从原来的全省第九变成了全省第五,2022年成为全国百强城市,GDP增速连续4年保持福建省第一,一跃成为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

  投身基层办实事,展现乡村振兴新面貌——

  寿宁县下党乡各方来客络绎不绝。“因为过去交通极为不便,村民有‘三怕’:一怕有病痛,二怕养肥猪,三怕挑化肥。”在当地经营一家茶馆的王光朝回忆道。

  30多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问题,系统谋划脱贫发展。

  不久前,省道S207线下党至闽浙界公路正式通车,大大缩短了出闽通道及寿宁至浙江交通距离。原本最为偏远的下党乡一跃成为对接浙江的“桥头堡”,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深入群众解民忧,绘就人海和谐新画卷——

  走进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只见整洁有序的现代渔排连绵不绝,一派“海上田园”风光。

  宁德三都澳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然而,过度养殖一度导致私占海域资源、挤占航道锚地等问题频发,养殖户间纠纷不断。

  针对渔民反映的痛点,宁德开展大规模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集结2400多名“精兵强将”深入沿海乡镇,累计投入45.48亿元,清退和升级改造渔排142.7万口。

  如今,养殖规范了、海岛清洁了、航道畅通了,三都澳海域重现碧海清波美丽景象,养殖户收入也大幅增加。

  历久弥新:“四下基层”内涵外延更加丰富

  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创举,“四下基层”架起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有效促进党的政策主张落地生根、提高决策质量水平、畅通民意诉求通道、推动干部作风转变。

  35年来,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深化、载体不断丰富、制度日益完善,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强大力量。

  ——从方法到制度,“四下基层”内涵日益深化。

  四张小桌拼成一张长方形大桌,两侧各摆着几把椅子。霞浦县委党校的第一接访室,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陈设。1988年12月,习近平同志就是在这里接待来访群众,拉开信访接待下基层的序幕。

  多年来,领导干部接访已成为霞浦县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

  霞浦县县长罗义春说:“我们把领导接访日办成对群众的服务日,面对面纾解问题,心贴心处理矛盾。”

  坚持“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一系列制度规范相继出台:

  福建省明确每年省级领导到基层调研不少于30天,市县两级领导不少于60天,全省持续开展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四门四访”活动;

  宁德建立“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派驻党员干部到项目一线为企业服务;

  福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组织9.75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

  ——从少数到全员,“四下基层”参与主体持续拓展。

  福安市坦洋村是坦洋工夫茶的原产地,四周群山环绕,村前一水襟带。“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筛分整形……”谈起红茶制作工艺,坦洋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冯坚如数家珍。

  驻村三年来,冯坚带领村民筹资改造茶叶技术综合培训中心,建成村集体茶厂,发展电商直播,拓宽茶叶销路……

  像冯坚这样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宁德还有很多。为让力量往乡村派、资源往乡村走,宁德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一书记三大员”到村任职,充实基层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如今,“四下基层”早已不局限于党政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更多普通党员、年轻干部正在参与其中。

  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宁德市委组织部部长陈惠说,近年来,宁德分批组织年轻干部到农村开展实践锻炼。截至目前,年轻干部累计入户走访1.5万多人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600余条,为民办实事好事1200余件。

  ——从线下到线上,“四下基层”方式方法不断丰富。

  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连片的渔排、网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铺展,满载海参苗的渔船穿梭其中,一派海上丰收景象。

  “七星海域是闽东主要水产养殖区之一,养殖高峰期外地务工人员达两万多人。”溪南镇党委书记陈广昱说,霞浦县在七星海域成立全省首个建制式“海上社区”,通过“海上社区智慧平台”实时监测,将社区治理经验从陆地“嫁接”到海上,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69个单位入驻,实现“一栋楼”办公、“一条龙”服务,便利服务“马上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新变化,福建通过优化服务、再造流程,让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下基层”不断取得新实效。

  深化运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天边”到“身边”,“调查研究下基层”从“问题”到“破题”,“信访接待下基层”变“坐诊”为“出诊”,“现场办公下基层”从“会场”到“现场”……

  “四下基层”既回答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树牢群众观点的重要方法论。历经35年传承弘扬,“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穿越时空,给予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宁德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发源地。35年来的传承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四下基层’既是思想也是作风,既是制度也是方法,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把心贴近人民’的实践载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法宝、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途径。”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说。

  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

  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刘明认为,“四下基层”将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大任务,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解决问题作为关键导向,推动发展作为落脚点,其核心要求同主题教育重点措施高度吻合。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将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把“四下基层”作为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

  中午时分,福州市鼓楼区庆城社区长者食堂熙熙攘攘,一份份营养搭配的午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老人们仅需花9.9元,就能享受健康美味的餐食。

  去年9月,庆城社区长者食堂正式营业,目前,福州全市已建成长者食堂528家,惠及辖区61万老年人。

  “一顿热乎饭是民生小事,却是很多家庭的大事。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惠及千家万户。”庆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小玫说。

  把“四下基层”作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渠道——

  位于闽江之畔的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新城,曾是当年福州征迁数量最大、搬迁速度最快的改造项目。2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这里人口逐渐密集,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社区空间相对拥挤的问题日益凸显,群众意见比较集中。

  台江区委、区政府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老旧小区改造再次按下启动键。如今,党群共享空间、便民服务驿站、儿童梦想乐园……一系列便民利民设施,让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社区工作必须听民声、察民情,直面焦点、难点问题,把群众需求落实落细,让百姓关心的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苍霞新城社区党委书记王露露说。

  把“四下基层”作为统筹落实、为民办事的有力抓手——

  11月17日周五晚6时,晋江市内坑镇政企联系群里收到了一条来自恒安集团的协办信息,内容涉及企业在建项目手续办理等6个具体问题。

  周六下午3时,恒安集团就在群里收到了来自镇政府现场调查、事项跟进的具体回复。

  “干部深入一线对接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全力保障企业轻装上阵、专注经营,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恒安集团副总裁许文默说。

  把“四下基层”作为改进作风、锻炼干部的重要手段——

  帮农户疏果、采摘银耳,辅导留守儿童功课,和村民一起跳广场舞……回忆起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的点滴,古田县年轻干部陈艳依然心潮澎湃。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对我的称呼也从‘领导’变为了‘妹子’。”陈艳说,做群众工作,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都不能取代“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服务。

  2021年以来,古田县实现1031名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全覆盖”。年轻干部真正掌握了“走得进、坐得下、聊得开”的群众工作方法,也锤炼了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

  党心连民心,齐力能断金。

  接受采访的党员干部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将倍加珍惜、积极践行“四下基层”这一重要法宝,学思想悟伟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效,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记者江时强、刘江、林晖、董建国、张惠慧、周义)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