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加强金融科技合作

发布时间:2024-07-15 17:23:44 来源: sp20240715

人民网香港11月22日电(记者陈然)香港金融管理局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22日宣布交换《谅解备忘录》,以加强双方现有的金融科技合作,尤其是在跨境贸易相关数据互换和业务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两地市场善用金融科技和数据,提供普惠而创新的金融服务。

备忘录由金管局助理总裁(金融基建)鲍克运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高级执行董事郭纬临签署。建立于2018年两局签署《合作协议》的坚实基础上,此次交换《谅解备忘录》为双方巩固和加强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根据备忘录,两局考虑将展开联合概念验证项目,以连接金管局的“商业数据通”和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小企融资平台”。此外,两局还会联手探索在用户同意下跨境数据互换的应用场景,以解决银行在跨境服务的潜在痛点,例如中小企开户和融资服务,以促进跨境贸易。

鲍克运表示,此次备忘录的签署突显双方致力引领金融科技发展、释放数据潜能的决心。置身数码世代,大家都意识到构建新世代数据基建和推动跨境数据互换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同心协力,将促进金融创新,并为两地中小企业增添融资机会。”

郭纬临表示,备忘录进一步巩固了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和香港金管局的策略伙伴关系,运用创新科技促进跨境贸易和业务发展。非常期待与香港金管局展开更紧密合作,为两地的中小企业建造更繁荣的生态圈。

(责编:贾文婷、刘慧)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一位美国教授眼中的中国与孟加拉国年轻人 - 央行:2024年“三公”经费预算数17027.91万元

一位美国教授眼中的中国与孟加拉国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4-07-15 17:23:47 来源: sp20240715

   中新网 昆明2月17日电 题:一位美国教授眼中的中国与孟加拉国年轻人

   中新网 记者 胡远航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许多领域都位居世界前列。”“孟加拉国,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亚洲经济新增长引擎之一。”在孟加拉国南北大学任教的美国教授凯瑟琳(Katherine Li)看来,这两个国家发展的背后有着众多相似性,包括年轻人的状态等。

  近日,凯瑟琳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讲述她眼中的中国和孟加拉国年轻人。

  凯瑟琳是美国人,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位于中国云南昆明的云南财贸学院(现为“云南财经大学”)担任外教,并和一名云南画家组建家庭;后来,因婚姻结束,她回到美国,于3年前受聘于孟加拉国南北大学。

  刚来孟加拉国时,凯瑟琳常常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虽然道路等基础建设还不完善,但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年轻人就像打开瓶盖的汽水,涌动着热血”。

  在中国任教时,中国年轻人对外界的好奇与热情,以及勤奋刻苦的品质,都给凯瑟琳留下深刻印象。“那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激情。”凯瑟琳称,相比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如今的孟加拉国青年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有人追寻美国的脚步,也有人欣赏中国的发展……

  “这是一个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青年都比上几代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凯瑟琳欣喜这一变化。

  凯瑟琳认为,除了第一印象,孟加拉国和中国还有着众多相似性。比如“街上的人都很多”,一个是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比如“都有着古老的历史”“人民都很勤劳和善良”。

  “我觉得中国人和孟加拉国人的心都比较柔软。”凯瑟琳解释,这种认知源自她的真实感受——在两国生活时,她遇到的绝大部分人都以开放包容的心拥抱了她,并提供很多帮助,她也收获了爱人及朋友。

  西方人常常很头疼东方人说话不直接,但凯瑟琳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多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让她明白“中庸”的真正含义。“很多东西,应该用心去感受,而不是外在。”她说。

  在昆明时,凯瑟琳最爱过桥米线;去了达卡,她又爱上了蔬菜咖喱。“我在中国文化中学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是很难再装新的东西的。你要接纳新事物,必须保持空杯心态。”凯瑟琳将这个启示,视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第一法则。

  “事实上,不管你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孟加拉国人,大家都是人,都有着一样的情感和需求。”凯瑟琳说,当拥有空杯心态,“会发现大家从来都是一体的”。

  在孟加拉国南北大学任教3年,凯瑟琳发现,跨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我们学校举办过众多有关他国文化的展览,和中国云南大学等国外学校有很好的互动。大家正越来越近”。

  作为一个在亚洲生活多年的美国人,凯瑟琳视自己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她期待随着交流,“大家更能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同时,她也注意到一个“矛盾”的现象:各国年轻一代,在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后,也更加回望自己的文化传统。

  “年轻人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尺度,平视世界,认真学习传统,并用传统和世界做连接。”凯瑟琳说。(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