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绘文丨读书,从了不起的甲骨文开始

发布时间:2024-09-15 19:20:16 来源: sp20240915

语言文字

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籍

是文脉的接力

是历史的延续

中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

3000多年前

人们在龟壳和兽骨上刻下的符号

形成了中国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通过汉字的演变

来一起重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

从甲骨文到简帛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

从手工镌刻到印刷

载体和技术一直在变

但使命从未改变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

文字可以抵达

眼睛眺望不到的地方

书籍可以穿越

世界读书日

恰是读书好时节

在今天,尽情阅读

让阅读,不止今天

总策划:袁炳忠

总监制:孙承斌 徐壮志

出品人:钱彤 李俊

策划:常爱玲 齐慧杰 周宁 令伟家

监制:胡国香 桂娟

终审:曹建礼 姜晨

主创:唐颢宸 聂毅

记者:史林静

设计:聂毅

编辑:孟洁 邱世杰

技术支持:庞子乐 密雅琪

学术指导: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 刘浩

素材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袁勃、赵欣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传承与创新:闽南祖传柳丝工艺匠人的坚守 - 通讯:底格里斯河畔的“电力守护者”——中企承建运维的热电厂助力战后伊拉克改善民生

传承与创新:闽南祖传柳丝工艺匠人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4-09-15 19:20:19 来源: sp20240915

   中新网 泉州7月7日电 (吴冠标 彭莉芳)细如头发的铜丝、薄如纸张的铜片……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手艺人王礼土的巧手下,这些简单的原材料变成飞龙舞凤、奇花异草,经过组装则成为一顶顶金灿灿的佛帽,装点宫庙神明。

  “这叫柳丝工艺,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王礼土近日告诉记者,柳丝即铜丝,在祖辈手中,柳丝工艺曾用于制作女性的发簪头饰,经其爷爷的改良,才被用来制作神明塑像的头冠(当地人称之为“佛帽”),传承至今。

图为王礼土正在对佛帽进行修整。 (资料图) 陈国平 摄

  出生于1976年的王礼土,18岁便跟随爷爷学习柳丝佛帽制作。在他眼中,柳丝工艺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手段,更是乐趣的源泉。

  “过去娱乐方式少,能以铜丝勾勒出龙、凤、花草,当然是件好玩的事。”王礼土刚学习不久,就迷上了柳丝工艺。

  柳丝佛帽的制作工序繁复,有编图挑花、淬火、贴花、洒焊粉、拼火、剪坯等十余道步骤,几乎每一道都是慢工出细活,制作下来短则数周,多则一两个月。可以说,在学艺过程中,王礼土是“痛并快乐着”。

  过去,淬火工具比较原始,一般是手捧木炭用嘴吹火淬炼,吹火的时间、力道都有细致要求;力度过大、时间过久,铜丝就被烧没了,功亏一篑。

  “当时我常常吹得嘴酸手疼,却从未想过放弃。”王礼土说,制作过程很辛苦,但看到一顶顶漂亮的佛帽在手上诞生,心中就有止不住的成就感。

图为王礼土正在为铜片淬火。 吴冠标 摄

  除了精细繁复的制作技艺,佛帽还有严格的形制要求,需要依照神明位阶的不同来设计,如帝帽、凤冠、王爷帽、相爷帽、帅盔等,甚至为神明戴上佛帽也有着对应的仪式。

  对于这些,王礼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早年资讯不发达时,他常在戏剧人物中寻觅佛帽的元素,后来更从各地宫庙和典籍中汲取灵感与范例。近三十载的积累,让他能不用打图稿直接制作,尺寸分毫不差,成品精致细腻、灵动十分。

  精湛的柳丝佛帽制作技艺,吸引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福建、广东、台湾等中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订货。在王礼土看来,相较于当下流水线生产的纸制、铁制佛帽,柳丝佛帽的独特之处在于定制性和艺术美感。

  “师傅领进门,后面的艺术创新和发展全要靠你自己。”王礼土始终记得爷爷的教诲,这些年来在创新路上不断探索,力求让佛帽在传承古老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

图为王礼土正手把手地教儿子王永发柳丝工艺。 吴冠标 摄

  令王礼土欣慰的是,大学刚毕业的儿子王永发决定继承他的衣钵,将柳丝工艺传承下去。“现在,他已经学会了基本的制作工序,还差几分老练和经验;我会慢慢地放手让他去独立完成作品,接触客户。”

  王礼土也希望儿子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期待柳丝工艺在下一代传承人手上,会有更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条路有无数可能性,我充满信心。”(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