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三年行动启动

发布时间:2024-07-14 20:01:41 来源: sp20240714

原标题:“以竹代塑”三年行动启动

本报北京11月7日电(记者姚亚奇)7日,首届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启动“以竹代塑”三年行动,将以构建“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抓好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应用拓展等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以竹代塑”动能、产能、效能,助力减少塑料污染。

未来三年,我国将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特色地区引领等七大重点行动,在全国选择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5至10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开展技术研发、产品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工作,夯实当地“以竹代塑”发展基础。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显著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推进“以竹代塑”揭榜挂帅项目实施,破解“以竹代塑”关键技术瓶颈;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组建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推进“以竹代塑”全球行动共同力量,助力三年行动计划实现。

我国竹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竹子837种、面积756万公顷,年产竹材1.5亿吨,涉及20个省份,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安徽等8省区竹资源面积合计约占全国总量的90%,现有竹加工企业1万多家,竹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820亿元增至2022年的415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按照竹产业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

此次会议由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协同创新,推动以竹代塑全球进程”,是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发布“以竹代塑”倡议一周年之际举行的一场国际性、专业性、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盛会。来自多个国家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界代表参会,共商“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与合作大计,对进一步推进“以竹代塑”全球进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发布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解读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责编:罗知之、李楠桦)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青海“东大门”土地生“金”:干旱山地亩产千斤实现产业振兴 - 以“动”制“冻” 湖南省58个县市区启动应急响应

青海“东大门”土地生“金”:干旱山地亩产千斤实现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4-07-14 20:01:43 来源: sp20240714

   中新网 西宁11月9日电 题:青海“东大门”土地生“金”:干旱山地亩产千斤实现产业振兴

  作者 石延寿 李隽

  时至立冬,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田间地头依然有忙碌的身影,农家场院里一片片灿灿金黄。

  “你看这玉米棒子大吧,籽粒饱满,亩均产量稳稳在800公斤以上。”总堡乡三垣村玉米机械化秋收现场,种植大户马豪杰给记者展示丰收的玉米。

图为农户正在收获玉米。石延寿摄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素有青海“东大门”“瓜果之乡”之称,耕地面积有60多万亩,是青海东部的农业大县,尽管黄河、湟水河穿境而过,但全县六成以上的耕地却在干旱山区。

  2008年,民和县在青海省率先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全膜玉米种植技术,在亩产三四百斤的干旱山区耕地里实现了亩产千斤粮。显著的增产优势,短短几年时间,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从推广伊始的数千亩增至30多万亩。

图为农户晾晒收获的玉米。石延寿摄

  据民和县2021年排查数据显示,当年全县撂荒耕地达1.5万亩。为了让撂荒地和临近撂荒的土地资源“活”起来,民和县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能人带动,加速土地流转耕种,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后劲。

  “我们通过科技扶持,引导132家种植合作社累计流转种植土地6.54万亩。今年,我们向流转土地效益发挥好的合作社免费支持地膜140吨、有机肥950吨,发放油菜、小麦、青稞、玉米等良种。”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说。

  在总堡乡总垣村种植大户李秀德家,场院里装满玉米的存贮架像两堵金黄色的“墙”。七八名务工民众娴熟地给成堆玉米棒子去皮。

图为收获的玉米如金色的“玉米墙”。石延寿摄

  “这一堵玉米‘墙’共六格,每个存量2吨玉米棒子,今天下午还得搭一处存储架,场院堆放的玉米棒子剥皮后进行存放晾晒。”李秀德说。

  2019年,李秀德发展生猪育肥,2020年又延伸拓展到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今年共流转土地53公顷种植全膜玉米,养猪规模达100头。

  “今年流转的这些土地玉米长势还可以,预计亩均产量能达到500公斤以上。”李秀德说,玉米籽粒一部分用于自家生猪育肥饲料,一部分外售,青贮、黄贮的玉米秸秆将配送给养殖合作社、养殖企业。

  近段时间,流转土地千亩规模的民和下古鄯镇夏家河村种植大户李海青也整天忙碌在秸秆青黄储和玉米棒子的收获。

  跟随李海青来到菜子湾村的山梁上,阴面山坡洼的玉米黄豆套田里大伙儿掰棒子、收黄豆、粉秸秆……机器轰鸣、人影忙碌。

  “今年水浇地、山坡阴面的夜潮地块产量还算可以,玉米亩产估计有800多斤。”李海青指着眼前的玉米套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田说,因为第一年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经验不足,黄豆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也有一百多斤的亩产。

  2022年,李海青流转1300多亩土地,经营收入达24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也有150多万元的纯收入。

  “今年流转的1300多亩土地,除了种植255亩的油菜,其余全部种了全膜玉米,今年的效益比去年好。”他说。

  邓锋震介绍,今年民和县完成各类作物种植面积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将达18.2万吨。

  “今年试点推广的1万亩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也获得成功,预计套种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套种黄豆平均亩产150斤左右。”邓锋震表示。(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