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支持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落地开展业务

发布时间:2024-07-12 12:44:50 来源: sp20240712

   中新网 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 陈杭)北京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探索仲裁前争议预防化解机制,北京法院高水平建设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同时,支持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落地北京开展业务,北京市域内商事调解机构及组织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态势良好。

  这是记者27日从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上获悉的。

  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探索仲裁前争议预防化解机制

  北京市司法局表示,今年4月,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下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聚力实施“54321”行动战略,即五大功能定位、四区联动布局、三方主体协同、两步走发展规划和一个实体平台建设。目前,核心承载区实体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朝阳CBD法律服务聚集示范区、丰台法务区、东城、海淀等特色法律服务生态区快速发展,“1+N”总体布局初步显现。

  北京市司法局以便利政策为先导,协同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两区”办等部门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文件。《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被列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审议项目,条例已于4月下旬经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立项。

  全链条争议解决机制加速形成,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被列为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的首批仲裁机构,积极推动裁审沟通衔接。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探索仲裁前争议预防化解机制。北京法院高水平建设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北京大力支持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落地北京开展业务,市域内商事调解机构及组织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态势良好。

  共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

  签约仪式上,北京市司法局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贸促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安排,北京市司法局将协同各方共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不断优化仲裁发展环境,共同推进仲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国际经贸往来,共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同时,北京市司法局还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共同签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安排,北京市司法局将与在京高校加强在仲裁等争端预防与解决领域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推进仲裁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仲裁中心智库的共建共创。(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赓续文化根脉,打开创新空间(现场评论) - 国家统计局:下阶段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规模扩大

赓续文化根脉,打开创新空间(现场评论)

发布时间:2024-07-12 12:44:51 来源: sp20240712

  一笔落于宣纸,以水导墨、以水抗墨,浓淡相宜、润墨均匀……“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宣纸具有湿润、柔和、敦厚、吃墨等特点,是中国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前不久,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大国工匠”周东红和同事,展示了宣纸制作工艺。一张竹帘,两位师傅,一人掌帘,一人抬帘。帘子垂直沉入纸浆,抬起出水面到45度角,再浸入纸浆,然后抬起齐肩,成型的纸浆从竹帘上剥离,烘干后便成了宣纸。捞纸的帘床起起落落,激起“哗哗”声响,驻足的观众不时发出惊叹。千淘万漉、纸白如玉,一张薄纸连接古今,为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文以载道,文脉悠悠。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不断丰富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各有特点,传承发展也应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传下去、汇聚赓续的力量,又传开去、扩大交融的范围,才能更好彰显中华文化持久魅力。

  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宣纸制作,全靠手工。周东红苦练传统技艺30多年,经他捞的宣纸,每100张的平均重量误差仅为2克,长时间保持成品率近100%的纪录。他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还带出几十名徒弟。他说,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带到文博会,高兴又骄傲。如今,师傅躬身传艺、徒弟虚心学艺,文化薪火相传;新品研发而成,创意不断涌现。选对路子、找准方式,在更多人心中播下种子,文化传承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传承是为了更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文博会上,一家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综合服务商“字在”,通过复刻活字印刷全流程工艺,品鉴“百家姓”,开发“文化伴手礼”,展现文字的魅力。一件件文创产品,找到了美学表达、产品呈现和市场营销的结合点。企业负责人刘美松感慨:“文化是能量、创新是能力、产业是能动,三者融合好,才能释放文化业态的生命力。”实践表明,坚持守正创新,实现活态传承,有利于发展人文经济、文化产业。

  着眼未来,还应强化“文化+”思维,以创新视角、创意手法,找到文化产品精神性与实用性的纽带,用文化赋能相关产业。把文化传承发展与产业联动起来、与群众联系起来,才能推动传统业态因文化增值而成为创新业态,让百姓生活因文化浸润而更加多姿多彩。如此,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会更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动能将更澎湃。

  赓续文化根脉,打开创新空间,推动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良性互动、文化业态与文化生活交汇互融,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建设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2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