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走进9所高校宣讲“西部计划” 报名人数超去年

发布时间:2024-08-09 09:29:46 来源: sp20240809

   中新网 太原4月25日电 (记者 范丽芳)根据共青团山西省委安排部署,4月22日至26日,由山西省西部计划项目办组织的志愿者宣讲团,陆续走进山西大学等9所重点招募高校,开展宣讲活动。

  其间,全省在校大学生可通过现场观看和线上直播,听取志愿者宣讲、了解西部计划相关政策。

志愿者分享基层服务经历。共青团山西省委供图

  本次宣讲会邀请了曾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优秀志愿者。他们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分享志愿服务经历,并就大家关心的各类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西部建设。

  陈志龙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现已在新疆工作,他将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分享在网络平台,获得两万转评赞、近千万阅读及播放量。“希望同学们用一到三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锤炼担当品质,传承志愿精神”。

  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王志强在上大学期间便成立公司,且效益颇佳。随着参与“西部计划”,他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带到那里。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务期间,王志强了解到当地红枣在收获期面临滞销且收购商户上门压价的窘况,便利用积攒的人际关系,帮助当地农民销售红枣近100余吨,每户多收益了1万到2万元。

  王志强说,在基层走访时,他发现有大量闲置温室大棚未被利用,便自掏腰包,将其改造成孵化及育肥场所,并引进2000只尼雅黑鸡的鸡苗进行培育,带动当地5户职工增收致富,“只有敞开心扉、伸出援手,才能深刻体会到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宣讲团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共青团山西省委供图

  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招募超50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20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

  截至2023年,山西从79所高校中选拔派遣8700余名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其中,7800余人赴甘肃、宁夏、贵州、四川、陕西、新疆、兵团、西藏、重庆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近千人赴省内各地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服务内容包括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卫国戍边、服务新疆、服务西藏8个专项。

图为宣讲现场。共青团山西省委供图

  目前,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报名通道已开启。来自山西省西部计划项目办的最新数据显示,该省2024年报名人数已超去年。(完)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75岁杨机义守护洋后廊桥五十载 - 火山徒步有风险 印尼旅游业者提醒绷紧“安全弦”

75岁杨机义守护洋后廊桥五十载

发布时间:2024-08-09 09:29:47 来源: sp20240809

   中新网 南平7月9日电 (张丽君 黄杰敏 魏常财)洋后桥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外屯乡外屯村洋后自然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的木拱廊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50年)十月,至今有170余年历史;拱桥跨度33米,宽4.86米,桥屋屋顶距河面高25.6米。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洋后桥。黄杰敏摄

  村民杨机义从小就在桥廊边长大,如今75岁的他是廊桥的“保镖”,守护着廊桥。1974年,他从50岁父亲杨武庆手上接过护桥担子,如愿成为一名护桥人,从此,再也没有和廊桥分开过。但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已被杨机义做到了极致,他和廊桥相伴了50年,也让这座廊桥保持了长期的安全和见证了洋后村廊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75岁的杨机义是洋后桥守桥人。黄杰敏摄

  洋后廊桥是座横跨七星溪的古老木拱廊桥,它始建年代久远,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宛如幽谷卧长龙,造型极富美感,古朴典雅,用材考究、榫卯嵌合,历经174年风雨,依然坚固,让人折服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桥梁的高超技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藏于深山的历史财富。洋后廊桥原称洋后厝桥,是政和通往闽东各县的必经古道。

洋后桥航拍。黄杰敏摄

  “父亲从懂事起就知道爷爷开始守护着廊桥,我8岁时,55岁的爷爷杨祖钱过世,33岁的父亲从爷爷手上接过辛苦的护桥工作。”站在廊桥桥墩前,老杨对他父辈护桥生涯记忆犹新。25岁的杨机义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第三代护桥的一员。“我每天都要过来走一走、看一看,这座桥是我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我不能让它在我的手上出任何岔子。”防火、疏导、清理......他是守桥人杨机义,2024年杨机义获评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文物守护人”。

  守护好这座廊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坚守与付出。他始终坚守在文物安全巡护的第一线,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每次,杨机义都不怕辛劳,穿梭在桥梁的每一个角落,对桥墩、桥面、栏杆、廊屋等各个部分进行全方位细致地检查,以确保每个部件都处于完好状态。此外,他还密切关注桥梁是否存在损坏、腐朽或其他潜在问题,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杨机义在廊桥守护的悠长日子里,默默无闻,看似闲适,但他爱着廊桥,爱着在廊桥忙碌的每一天。廊桥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护桥志愿者,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他皮肤更黑,步履不再那么矫健,眼睛也有些花了,不变的是他工作时专注的眼神,在平凡的护桥中,展现出了不平凡的精神风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和担当。

  欣喜的是,在当地政府与居民心目中,这座国宝级廊桥,它作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古建筑,更蕴含重要历史文物价值,承担着风俗、祈福、休憩等多重角色,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图腾。

  据了解,政和县文体局博物馆和外屯乡政府等政府部门曾拨出专款加固桥基,民间中数千名百姓捐款,多次对古桥进行修缮与维护,并做到修旧如旧,乡民们对古厝桥的独特情感,使这座屹立于风雨中的洋后廊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底。

  保护缕缕乡愁的古廊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当地群众自豪能够在这个时代,有杨机义等一批当地村民对洋后廊桥的守护,历久弥新,他们守护着文化遗产,自觉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讲文物安全知识,并及时制止影响文物的行为,为守护文物贡献力量。

  未来,杨机义与乡亲们一道将继续担负起护桥义务,同时也将把义务护桥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