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出版学术图书实验显示:节省时间潜力大 人工指导很重要

发布时间:2024-09-10 17:39:57 来源: sp20240910

   中新网 北京10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10月18日向媒体发布信息称,继2019年出版世界上第一本由机器生成的科研图书之后,施普林格·自然最新又授权作者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预训练模型GPT并将其作为集成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出版一本学术图书,这项创新实验显示,生成式AI在节省作者时间上有巨大潜力,但也凸显人工指导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创新实验的一部分,施普林格·自然和作者通过生成式AI共同创造出一本全新的学术书籍——德文图书《GPT在财务、合规和审计中的应用》(Einsatzmöglichkeiten von GPT in Finance、Compliance und Audit)。该书从启动到完成出版,花费不到5个月的时间,大约是正常出版时间的一半。

施普林格·自然授权作者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出版的德文图书——《GPT在财务、合规和审计中的应用》(Einsatzmöglichkeiten von GPT in Finance、Compliance und Audit)封面。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在这项实验中,生成式AI出版学术图书团队希望了解生成式AI工具是否有助于作者节省撰写手稿的时间,并更快地提供自己的知识,同时保持高品质。该实验还表明,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写书,以及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写书的人们而言,技术可以帮他们减少障碍。不过,拥有专业知识的作者和高质量的编辑工作,很显然在确保高质量的内容方面继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该团队介绍,本次生成式AI出版学术图书整个过程包括:团队在6个屏幕上同时工作,定义命令,然后由GPT逐章执行,以创建第一版手稿;在过程的每个阶段,作者都会审阅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的内容,然后要求机器修改文本;能这种“打乒乓”式的快速往复工作,确保作者在各自领域享有盛誉的知识专长与LLM的语言专长相结合;图书作者和施普林格·自然的编辑团队对文本做进一步的检查、修正和补充;团队链接相关数据来源,以确保出处正确。

  施普林格·自然内容创新副总裁亨宁·舒恩伯格(Henning Schoenenberger)评论说,作为一家科学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总在寻找新的方法来加快知识的传播,加快新见解的进展,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技术在这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但也存在风险。“我们的工作是为了科学而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工具,这只有通过人类对技术进行监督才可能实现”。

  施普林格·自然透露,在本周召开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将向公众展示这本生成式AI出版学术图书及其创作过程,项目团队还将在“人类与机器的协同作用——AI辅助下教科书写作的原型展示”互动研讨会上,现场演示如何使用生成式AI为图书作者提供从创意生成,到构思和手稿生产方面的支持。

  据介绍,快速、便捷地获取可信的科学知识是促进探索发现的关键,大流行病期间的疫苗研发就证明了这一点,AI有可能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施普林格·自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在人工干预与监督之下利用技术和AI工具来进一步帮助科研界,其2019年出版由机器生成的科研图书后,还试用AI进行翻译或对科学文献进行摘要,为研究论文匹配合适的同行评审人,并检测论文是否存在剽窃。(完)

【编辑:陈彩霞】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启运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亚洲磷都”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从传统磷化工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启运

发布时间:2024-09-10 17:39:57 来源: sp20240910

原标题: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启运

科技日报青岛5月12日电 (记者宋迎迎 操秀英)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国海油青岛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功装船,将搭乘“新光华”号半潜船运往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进行回接安装,从而为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年内投产奠定基础。

据了解,“海葵一号”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包括船体和上部功能模块两部分,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海葵一号”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高度接近30层楼,总重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吃水深度接近航道极限,必须在天文大潮时才能出港,每月满足作业条件的海况窗口仅有3天。

“海葵一号”本身没有动力,不能在海上自航,需要将它像货物一样装到半潜运输船上,通过“大船背小船”的方式运输至珠江口盆地。圆筒结构导致其受风面大,极易发生旋转,因此,装船是“海葵一号”运输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作业风险最高的关键环节。

在当天装船过程中,拖轮先将“海葵一号”牵引至空旷海域,同时,“新光华”号半潜船通过抛锚“站稳脚跟”,船舱加水压载下潜至设计深度。在拖轮的配合下,工作小艇通过精确定位系统将“海葵一号”牵引至运输船设计位置。随后,“新光华”号半潜船排出压载的水,慢慢上浮,将“海葵一号”背起,完成装船作业。

“在流速湍急的海面上‘穿针引线’,将‘海葵一号’牵引至运输船设计位置,就位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且过程中不允许发生任何碰撞,技术难度创行业同类装船作业之最。”中国海油海油工程“海葵一号”安装项目经理王继强介绍。

“海葵一号”将运往流花油田进行回接安装,航行距离超过1200海里。安装完成后,“海葵一号”将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绳牵引,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

“海葵一号”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