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湖北咸宁拟用5年时间发展乡村旅游客房10万间

发布时间:2024-08-08 13:43:39 来源: sp20240808

   中新网 咸宁5月10日电 题:湖北咸宁拟用5年时间发展乡村旅游客房10万间

  作者 胡传林 陈雅纯

  “2024年建设改造1万间乡村旅游客房,到2028年,将乡村旅游客房发展到10万间。”湖北咸宁市10日举行2024年度全市乡村旅游银企对接活动,咸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石玉华在讲话中说道。

  当日的银企对接活动中,现场签约乡村旅游项目10个,总投资额16.94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对咸宁6家乡村旅游企业分别授信。石玉华介绍,在今年4月7日举办的全市大健康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已签约乡村旅游项目5个,总投资额108.63亿元。两次共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额125.57亿元,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开门红”。

2024年上半年咸宁市乡村旅游项目集中签约。胡传林 摄

  作为国家级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市域面积9861平方公里的咸宁,水面面积接近10%,森林覆盖率位居湖北省前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湖北省前三,是著名的温泉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被誉为武汉“后花园”。

  今年2月,该市出台《咸宁市发展十万间乡村旅游客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部门支持”的原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强产业供应链,主要利用农村闲置用房(住宅、校舍、工厂、库房等)建设乡村旅游客房(包括但不限于民宿、客栈、庄园、山庄、宅院、乡村酒店等)。

赤壁影途山居民宿(资料图)赤壁市委宣传部供图

  《方案》计划用1年时间搭建民宿企业与专业化公司合作的桥梁纽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民宿;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将全市乡村旅游客房发展到10万间,重点打造200家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旅游民宿。

  《方案》要求,要引导乡村旅游客房经营主体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做好“生态+”文章,依托本地山、水、湖泊和田园等生态资源建客房;做好“康养+”文章,依托温泉养生、药膳养生等资源建客房;做好“历史文化+”文章,依托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古民居、古桥、古树等历史文化资源建客房;做好“特色物产+”文章,依托桂花、楠竹等特色物产资源建客房;做好“非遗文化+”文章,依托青砖茶、木雕等非遗文化资源建客房;做好“乡村休闲+”,依托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休闲资源建客房。同时,注重适应时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做好“特色文化+”“工美制作+”“科技智能+”“现代时尚+”“体育运动+”等。

  《方案》同时要求要做好乡村文物的保护利用,鼓励各地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古民居、历史建筑等资源,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或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中心。

  “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是咸宁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一定要把咸宁特色的桂花、青砖茶、楠竹、古民居、古树、古桥、革命遗址、传统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以打造乡村旅游客房为载体,推出有咸宁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活动、旅游赛事和特色美食等,持续构建咸宁特色的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石玉华强调。(完)

【编辑:付子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各部门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 新式婚俗树立乡村新风尚 - 沈阳化工大学毕业生扎根大漠 书写“化工报国”的无悔青春

各部门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 新式婚俗树立乡村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4-08-08 13:43:40 来源: sp20240808

  核心阅读

  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各部门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据农业农村部在17个省(区、市)设置的33个村级移风易俗跟踪观察点反映,农民家庭人情负担切实得到减轻。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抓好专项治理成果巩固,确保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婚礼,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的高额彩礼、低俗婚闹、铺张浪费等现象,让传递幸福的婚礼“变了味”。

  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各部门持续发力推进移风易俗:农业农村部将移风易俗纳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广高额彩礼治理“一张图”工作流程;全国妇联在全国确定了64个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探索立足妇联职能优势、推进移风易俗的有效模式……

  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婚俗走向健康文明,树立乡村新风尚。

  推进婚俗改革——

  移风易俗成效显现

  “不要硬撑门面、讲排场,更不要让小两口因结婚负债。”在江西省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村,“喜事管家”陈连平和准备近期办喜事的村民们围坐一起。说到喜事新办简办,村民们纷纷点头赞同。

  作为江西省婚俗改革示范县,全南县倡导树立婚姻新礼俗,97个村(居)创新成立“喜事管家”群众组织,提供全流程婚嫁服务。“喜事管家”牵头对本村嫁娶礼金、规模、时间流程等制定具体标准,实行清单化“限高”,并纳入村规民约。提前了解婚嫁事宜,“喜事管家”全程指导,为村民提供流程安排、证婚邀请、场地提供、组织志愿者等帮办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全南县还创新“特邀嘉宾”见证婚礼环节,将当地特色地域文化融入婚俗新风建设,邀请道德模范、农村“五老”等担任“特邀嘉宾”,出席集体婚礼,让婚礼更具纪念意义。

  “之前农村办喜事比较讲究排场,但这几年有了新变化,年轻人更注重文明礼仪,婚礼简洁温馨又符合心意,省钱又有意义。”全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钟志勇介绍。目前,全南县嫁娶费用平均下降2.8万元,结婚流程由原来的13项缩减为5项,群众婚恋嫁娶观念明显转变。

  推进婚俗改革,破除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要在村民看重的“面子”上下功夫,帮助村民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移风易俗成果才能持久。

  民政部门分两批次确定了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并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问题治理。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把婚事新办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婚俗改革的参与者、践行者、宣传者。

  开展专项治理——

  减轻农民家庭人情负担

  “邵姐,小凤跟小陈处对象,小凤家要30万元彩礼,这俩孩子找我来了,我寻思她妈脾气倔,您给说和说和。”“姐,你要那么多彩礼不合适,现在婚俗改革了,你看看咱伊勒门村的婚俗新风已经吹起来了”……在吉林省永吉县金家乡伊勒门村,一部由村干部和村民共同表演的原创情景剧《娶亲》,生动演绎了婚事新办的故事。

  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永吉县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在伊勒门村,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出由乡贤、退休教师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不良现象进行劝导,让婚俗改革理念深入人心。

  高额彩礼,不是婚姻美满的保证,更不是衡量爱情的“筹码”。河南省博爱县指导各村将婚事新办简办写入村规民约,甘肃省白银市对婚宴规模、酒席标准等作出原则规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将反对大操大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各地以落实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为抓手,推动婚事新办、喜事简办。

  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近两年来,据农业农村部在17个省(区、市)设置的33个村级移风易俗跟踪观察点反映,农民家庭人情负担切实得到减轻。

  创新制度约束——

  推动形成文明新风

  罗志远和妻子是河北省河间市沙河桥镇罗位村里第五对选择“零彩礼”的新人。为此,村党委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数次前往女方家劝说,最终对方欣然接受。

  2021年4月,河北省河间市被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近年来,围绕破除婚丧陋习,移风易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探索成立红白理事会联合会,统一降低并规范婚丧嫁娶花费标准;各村、社区将婚俗改革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操办流程,从烟、酒、办事时间、规格、花费等多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在每年5月20日定期举办“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引领更多青年崇尚婚恋新风尚;打造功能齐全、格调高雅、独具特色的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开展婚姻登记“新服务”。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43.9万个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制修订,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普遍充实移风易俗内容,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倡导性标准、约束性规范。中央组织部、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通过参与村规民约制定、成立志愿服务队等,推动帮扶村形成文明新风尚。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作,必须不断健全有关制度机制,真正用长劲、见长效。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村级跟踪观察点建设,切实掌握基层乡风民风变化情况,并将深入推进村规民约制修订,重点细化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作用。切实抓好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成果巩固,确保移风易俗力度不减、劲头不松,紧盯农民群众的移风易俗“烦心事”,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人民日报 记者 何思琦)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