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游“小县城跑赢大都市”赢在性价比

发布时间:2024-08-19 14:03:38 来源: sp20240819

  □何勇海

  去江西婺源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去福建平潭看“蓝眼泪”海洋奇景,在西南边陲打卡“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涌现县域旅游热等新动向。某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140%,跑赢全国大盘,且增幅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5月4日人民网)

  在旅游市场, 为何会出现“五一小县城跑赢大都市”的可喜现象?套用一句流行语,“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县城更有性价比”。随着旅游需求日趋理性,如今很多游客更愿意“买对不买贵”。在节假日期间,且不说飞往大城市、大景区的机票上涨,火车票“一票难求”,住宿、餐饮等领域涨价也很明显;而一些中小城市包括县城,价格相对比较稳定,不挤又不贵,也就容易吸引到一部分游客。

  除了具有价格优势,不少小县城还具有通达的交通、便利的住宿、独特的美食等优势。不少游客游览过的大城市、大景区多了,或多或少会有审美疲劳,便向往那些资源富集的小众目的地,寻找小城之美。这是“过尽千帆、返璞归真”的体现。而县城这一“小地方”更易调动各方资源,推出“宠游客”措施,比如把机关食堂和机关停车场打开为游客服务、开行免费公交、制作旅游地图……在旅游越来越重视体验感的当下,游客越来越在意的,不仅有目的地有多美,更有目的地对自己有多好。

  旅游市场呈现“县域旅游热”等新动向,那么,那些小县城能否接得住这“泼天的富贵”?机会当然是留给有准备的地方。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县域旅游十分考验服务和接待能力。对于一个县来讲,要在保持其独特性和原真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还需要对当地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提升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从以往的事例来看,县域旅游在服务和接待方面,搞得好容易爆红,搞不好也容易“招黑”。

  在“县域旅游热”之下,要想赢得“泼天的富贵”,核心还在于擦亮特色。以“村超”发源地——贵州榕江县来说,它是个多民族杂居县,足球在当地已有80多年发展历史,春节期间举办村与村之间的小型足球比赛已断断续续有30年。榕江把足球赛事与民族文化、非遗美食、淳朴民风等相结合,进行融合式创新,打造出“村超”品牌,果然碰撞出耀眼的“旅游火花”。山东淄博的烧烤、甘肃天水的麻辣烫等无不说明,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有特色就能“以小博大”。

  此外,小县城应加强营销推广,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游客。要承认,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的兴盛,推动了县域等小众旅游目的地的传播。不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营销宣传一定要理性和货真价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若像诸多山寨版“天空之镜”那般货不对板,甚至“假到离谱”,既是对游客的欺骗,侵犯游客知情权,也是折损自身形象。诚信宣传,才可能从“网红”到“长红”,让“流量”变“留量”。(羊城晚报) 【编辑:曹子健】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农田残膜变废为宝有妙招 - 遇见你丨定格笑容 留下温暖 她给大山里的老人拍“大相”

农田残膜变废为宝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4-08-19 14:03:39 来源: sp20240819

原标题:农田残膜变废为宝有妙招

  “突突突……”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从地里回收的残膜变身为深色颗粒,不一会儿,这部机器就“吃掉”一堆“白色小山”。这是日前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看到的一幕。五家渠芳草湖农场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龙说,“通过这种方式,残膜处理成本至少能省一半。这样一来,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加工厂家,积极性就会更高”。

  这套“吃残膜、吐颗粒”的装置为“回收地膜干法清理系统”,是由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科研团队与高校、企业、合作社“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开发研制的。该科研团队负责人王吉亮介绍,这套装置利用了惯性力、重力和气流对残膜除杂,而且加工全程不需要一滴水。而传统的残膜处理方式为湿法处理,需经过除杂、清洗、脱水等工序,耗水量大,导致处理成本偏高,阻碍了残膜资源化利用。

  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一些地区对提升作物产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地膜应用越来越广泛,残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成为环保难题。对此,新疆农垦科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农田残膜高效回收、低成本加工和高效应用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农田残膜治理新路。

  地上的白色棉花,喜人;地面的白色残膜,恼人。面对两种白色,沙湾市高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柴胜利一喜一忧。他告诉记者,以往也对残膜进行回收,但因成本高,造成加工率偏低,导致残膜越积越多。去年,他们引进了“回收地膜干法清理系统”,应用“干法清理”方式,处理了约1万亩的回收地膜,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残膜处理规模。

  农田残膜变身为颗粒后,就成了建材企业的原料。记者在石河子开发区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看到,残膜颗粒混合秸秆,再加上塑化剂,被加工成城市步道板材、仓库货物托盘、道路隔离护栏等产品。这家企业负责人陈绍杰告诉记者,经过测试,利用农田残膜和秸秆生产的板材,可替代木塑产品,目前已铺设了10多公里的城市步道。

  “利用农田残膜和秸秆生产的板材,成本比木塑产品低,而且可回收再利用,为农田残膜应用找到了好去处,由此实现了白色污染全链条治理,为农田残膜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王吉亮说,下一步将研发智能化平台,以实现地膜生产、播种机械、残膜回收、耕整、清理加工等相关装备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农田残膜治理技术。

  从车间到田间,再从田间回到车间。从农田残膜高效回收到低成本处理,再到农田残膜高效利用,由此形成了农田“白色污染”治理闭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振江认为,农田残膜从地膜生产车间来,完成增产增收“使命”后,又回归另一类企业车间,“投身”城市建设,这一过程实现了变废为宝,完全可复制、可推广。

(责编:郝帅、申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