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发小,妇女成姐妹”:福建探索两岸家庭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07 13:37:47 来源: sp20240807

  【港澳台专线】“儿童成发小,妇女成姐妹”:福建探索两岸家庭融合发展

   中新社 福州10月11日电 题:“儿童成发小,妇女成姐妹”:福建探索两岸家庭融合发展

  作者 叶秋云

  “台湾家庭‘融陆’,还是以孩子作为切入点来开展,更显温情。”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金琳近日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说。

  在两岸社区交流中心,记者看到两岸儿童一起参与游戏、活动的合影,笑容满面,十分开心。金琳表示,两岸融合从儿童开始,两岸儿童成为“发小”,他们的家长自然而然就成了桂溪社区里的熟人。

10月10日,桂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雯靖向媒体介绍两岸儿童创作的诗词。 中新社 记者叶秋云摄

  正如金琳所说,居住在桂溪社区台胞公寓的重庆籍陆配赵飞正在筹备两岸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这个社区的生活条件很好,孩子们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赵飞的一儿一女经常在桂溪社区参加类似的两岸家庭活动。

  “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在两岸家庭活动中了解历史、非遗、文化等知识,促使他们彼此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和友谊。”赵飞认为,类似的两岸家庭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快速了解福州的风土人情,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生活,让台胞家庭更稳定地扎根福州。

  “一家人,就算是亲戚,没有经常走动也会疏远。”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荣誉会长陈奕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两岸儿童成为“发小”十分感兴趣。

  陈奕廷表示,两岸同胞一定要常来常往,从儿童、学生开始,互相结对子或是成为“发小”,这样就有机会多接触、多来往,能增进友谊和感情,然后真正的“融陆”。

  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桂溪社区的保利香槟小区,如今是福州台胞聚居地。对于妇女、家庭如何为两岸融合发展“提速”,桂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雯靖认为,关键在“共”,核心在“融”。

  陈雯靖表示,桂溪社区充分发挥家庭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领两岸家庭同心逐梦,营造社区两岸妇女儿童发展的健康环境。

  随着越来越多台胞携家带口“西进”,如何让他们安心追梦、筑梦、圆梦,成为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妇女委员会主委(牵手之家“家长”)周晓宇关心的事。

  “作为‘家长’,我的理念就是服务两岸姐妹,更好地促进两岸融合。”山东籍陆配周晓宇与丈夫常住福州。在周晓宇看来,牵手之家也是一个大融合,有台胞姐妹、陆配等九十余人。“两岸婚姻作为一个媒介,可以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大陆,从而‘融陆’。”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省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着力深化“姐妹情·一家亲”交流品牌,深入做好常住大陆台胞妇女和两岸婚姻群体工作。截至目前,福建省共有闽台妇女合作发展基地44个、海峡儿童联谊交流基地48个、“闽台姐妹合家园”19个。(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新春见闻)西藏日喀则乡野艺人让民间艺术绽放魅力 - 董军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

(新春见闻)西藏日喀则乡野艺人让民间艺术绽放魅力

发布时间:2024-08-07 13:37:48 来源: sp20240807

   中新社 日喀则2月7日电 题:西藏日喀则乡野艺人让民间艺术绽放魅力

   中新社 记者 赵朗

  10余名戏师围成一圈,手持道具,跟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进行唱跳。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霞尔巴贡的传承人普布吉拉7日向 中新社 记者分享了一段他们正在村里排练的视频,此戏剧将在藏历新年初三演出,是年俗传统。

  数日前, 中新社 记者探访了普布吉拉的老家萨迦县麻布加乡。这里海拔4300多米,距离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区约200公里。普布吉拉生活在尼白村,全村房屋依着缓坡地势而建,典型的红白青三色一眼便能识别是萨迦建筑。

图为1月28日,普布吉拉。 中新社 记者 赵朗 摄

  普布吉拉称,霞尔巴贡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有别于藏戏,巴贡可以解读为捏成团的糌粑,象征着有吃有喝,五谷丰登。相传在公元12世纪萨迦班智达时期,由萨迦派高僧创作,后来流传到民间。戏剧讲述的是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的过程。

  58岁的普布吉拉18岁时便跟着村里的师父学习,直到30岁出师,印象中,霞尔巴贡传到他这已经是第四代了。

  他介绍,霞尔巴贡表演产生在民间,形成发展也在于民间,其独特丰富的歌舞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霞尔巴贡从剧情表现可分为唱、舞、韵、白、表、技等。众多表演方式将剧情展开,整个表演程序共有22段、16节,按照故事情节表演有近60多种不同角色及人物出场。

  在他印象中,秋收后农闲时,他们会在师父的带领下去各地表演,观者通常会回馈粮食、羊肉、盐巴、酥油等等。这种季节性的演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年轻时,普布吉拉跟着师父到处演出,上了年纪后,他接过了师父的衣钵,带着年轻的戏师们走遍乡村。以普布吉拉为代表的戏师们并非全职艺人,他们另一个身份是农牧民。普布吉拉家里有50余亩地,青稞、油菜、豌豆是主要作物,还有300余只牛羊。劳作时,他们总会在田野或者草原唱上一段。

  普布吉拉人生中最大的舞台是2020年戏剧百戏(昆山)盛典。为了这场演出,大家练习了很久。从喜马拉雅北麓的乡野到全国专业性舞台,这位农牧民看到,霞尔巴贡未来的路更宽了。

  在他印象中,村里霞尔巴贡戏队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保持着20余人的数量。目前,戏师以40岁左右为主,最小的28岁。历史上,此戏剧传男不传女,这位老人和戏队的成员也持同样的态度,尊重传统。

  霞尔巴贡在2013年、2021年分别入选了西藏自治区级、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有了“国家”标签,他更有信心了。戏队里,有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三级传承人。他的儿子也成为一名戏剧演员。

  自2020年,西藏开展戏曲进乡村,霞尔巴贡戏剧的演出也不局限在农闲时。夏天农忙时,普布吉拉带着戏队在萨迦县范围内演出,县里举办的文化节上也有他们的身影,每场演出可以拿到5000元人民币的补贴。

  2023年,普布吉拉进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拟推荐名单。这位老人从未想到,表演了大半辈子的戏剧,还能获此殊荣。

  在乡野,这位民间农牧民艺人认为,自己传承能力有限,能做的是教好下一辈人。他希望,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帮助霞尔巴贡改变,让更多人感受到传承数百年的艺术魅力。(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