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诞大熊猫龙凤胎 各界称赞海洋公园护理出色

发布时间:2024-09-05 16:30:55 来源: sp20240905

   中新社 香港8月16日电 (记者 韩星童)中央政府赠港大熊猫“盈盈”15日凌晨诞下一对龙凤胎,香港各界为之欢腾,多位人士16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称其为“意义非凡”“双喜临门”,他们亦将这一成果归功于香港海洋公园护理团队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出色表现。

  “我昨晚得知这个消息真是喜出望外。”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香港中国旅行社董事长姚柏良高昂的声音透露出难掩的激动。

  正在上海考察的立法会议员、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梁美芬喜闻消息后,玩笑道,“盈盈”“乐乐”应该享受两倍的“新生婴儿奖励金”。

  对于首次有大熊猫宝宝在香港诞生,姚柏良用“意义非凡、双喜临门”八字形容,“正当我们准备迎接新一对中央政府赠港大熊猫时,在港大熊猫也繁育出宝宝。”姚柏良相信,这次繁育经验,将为日后大熊猫在港产子提供参考,届时海洋公园将能够更游刃有余地应对。

  大熊猫一向以难繁殖见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熊猫成功产子的机会就更微,今年19岁的“盈盈”成为有记录以来最年长初次成功产子的大熊猫。值得一提的是,另有两项人类照顾下最长寿的大熊猫世界纪录亦由海洋公园创造。在姚柏良看来,这些破纪录的成绩彰显出海洋公园在照顾护理大熊猫方面的专业和出色。

  日前,姚柏良和立法会议员葛珮帆到访海洋公园,了解迎接新一对中央赠港大熊猫的准备工作、大熊猫的居住环境和日常护理情况等,对于海洋公园护理团队的细心尽责印象深刻。

  葛珮帆表示,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自然交配及繁殖极为不易,一年里雌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受孕率亦十分低。她认为正是海洋公园团队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一直以来对大熊猫的居住环境及日常护理有高质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让大熊猫在港“开枝散叶”。

  葛珮帆对海洋公园的大熊猫护理团队很有信心,“团队多次前往内地大熊猫保护及研究机构学习交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此次更专程来港照顾‘盈盈’,并向香港团队传授经验。所以我对新生大熊猫能健康成长充满信心。”

  由于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只成年大熊猫都有独自居住的场馆,只有发情期海洋公园才会安排它们待在一起。对于香港即将拥有大小共6只大熊猫,不少人关心海洋公园的设施及资源是否足够。

  据葛珮帆所知,海洋公园正翻新园内过去由大熊猫“安安”“佳佳”居住的展馆,准备根据新抵港大熊猫的个性为其安排新居。此次“盈盈”意料之外地为香港再添两只大熊猫宝宝,它们长大后也会需要新的熊猫馆作为居所,葛珮帆期望海洋公园能及早部署,让大熊猫们能在港健康快乐地生活并孕育下一代。

  目前,两只大熊猫宝宝正由海洋公园和兽医团队护理,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24小时加护照顾。另一边,有关落实中央政府赠送一对大熊猫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合作协议书16日在四川成都签署,香港“熊猫热”空前高涨。

  在姚柏良看来,这是推动“熊猫经济”的最佳时刻,他建议特区政府和相关业界紧握机遇,发挥大熊猫的吸引力,打造更多含有大熊猫元素的旅游产品、影视产品等,比如将大熊猫宝宝的成长历程拍成纪录片、在社交平台更新它们的动态等,与市民和游客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姚柏良此刻觉得,诸如此类能做的事实在太多了,香港的“熊猫经济”充满着无限可能。(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今年强基计划迎来哪些新变化? - 筑牢“温暖防线” 多部门积极应对龙年首场寒潮

今年强基计划迎来哪些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4-09-05 16:30:55 来源: sp20240905

  “单科破格”模式开启、校测形式调整……

  今年强基计划迎来哪些新变化?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吴东飞 张梓欣 邱晨希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强基计划”已经陆续开始。“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共录取新生1.8万人。那么,今年各高校政策有哪些新变化?考生应该留意哪些内容呢?

  新增“单科破格”,强基开创新模式

  随着“强基计划”逐渐推进,今年的政策迎来了一个大变化,多所高校新增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考生,数学或是学校指定科目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可直接破格入围或放宽入围倍数或满足第一志愿入围等相关政策。例如中南大学规定,第一专业志愿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且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45分的考生,可不受名额限制直接入围;中山大学也规定,报考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且已确认报考的学生,如单科成绩符合新高考省份数学超过140分或物理100分、传统高考省份理综超过280分的要求,可破格入围考核。

  而细读各高校政策发现,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学校都引进了“单科破格”新模式,尽管要求略有差异,但多集中于数学这个科目。这种模式的创新,与此前单科数学成绩加权入围相似,都将进一步地凸显数学科目的优势。不同于竞赛成绩破格录取,该模式更有利于高考考生。对于数学单科成绩出色的考生而言,这几乎相当于拥有了一张“通行证”。同时,这一模式也为强基政策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将涌现出更多的机遇与可能性。

  部分高校调整校测形式,精准选拔优秀人才

  在学校考核方面,湖南大学今年延续了去年的面试形式,但取消了录取中专业综合测试最低合格分数线为80分的限制。华东师范大学则由去年的仅面试改为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理科组笔试测试科目为数学,文科组笔试测试科目为文科综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所有完成志愿确认的第二类考生进行单独考核,即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须获得以下奖项之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或二等奖。这些调整体现了对考生个体差异和特长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兰州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积极采用“复交南”模式,即在高考分数公布前完成校测。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继续沿用去年的做法,保留提前进行校测的形式。不过这样一来备考时间过短,考生要做好整体规划,做好充足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然而,多所学校缩减入围比例,导致入围人数减少,这将加剧考生之间的竞争,进而推高入围分数线。具体来看,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校的入围倍数(即入围人数对招生计划的倍数)均有所调低。其中,厦门大学的入围倍数更是从6倍锐减至3倍,这无疑增加了考生们的压力。不过,也有部分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其入围倍数有所增长,为考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高校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策略变化,也从侧面凸显了近年来强基招生的整体趋势向好,招生热度持续上升。

  此外,部分高校针对重点科目进行了加权调整,以更好地选拔符合学科特点的优秀人才。南开大学提到的重要权重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建议相关单科成绩较为突出的考生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整,其入围成绩=数学、物理(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为数学、理科综合)高考单科成绩之和*1.2+其他科目高考成绩之和。华东师范大学根据学科特点将入围成绩的结算分为理科组和文科组,理科组的入围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数学单科成绩*0.5,文科组的入围成绩=高考成绩+高考语文单科成绩*0.5。通过这样的加权方式,学校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在特定学科领域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学生,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增专业众多,转段培养方案更加明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增地球物理学专业和核工程类中的工程物理方向;上海交通大学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武汉大学新增地球物理学专业;复旦大学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类中的核物理方向和化学类中的高分子化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都新增了海洋科学专业,厦门大学还新增了生态学;西安交通大学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原来招生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改为航空航天类进行招生,并在招生简章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强化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融合,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领域具有原始创新精神和技术突破能力的前沿拔尖创新人才。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培养方案中新增了“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的表述。这说明高校在强调本研贯通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国家关键领域、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学科交叉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储备相应的人才。

  对于广东考生关心的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而言,报考这两所学校的强基计划时都只能填报1个专业志愿,要根据学科特长和专业兴趣作出合理选择。报考中山大学的考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质测试,体质测试结果虽不计入学校考核成绩总分,但考生体质测试若不及格,学校会取消录取资格,此外中山大学原则上不受理免考申请。中山大学将为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且通过相关考核后进入本校研究生培养阶段。华南理工大学会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3+1+X”(“X”:硕士生为2年或3年,博士生为4年或5年)本研衔接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强基计划先进班级及先进个人单独评选,“学校奖学金”获奖比例占据班级学生人数的40%。(羊城晚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