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二代“鸟叔”的首个护鸟春节

发布时间:2024-08-02 14:28:55 来源: sp20240802

   中新网 吉林2月9日电 题:二代“鸟叔”的首个护鸟春节

   中新网 记者 苍雁 石洪宇

  “鸟叔”任建国26年来第一次没有在长白岛上陪伴水鸟过春节,代替他的是二代“鸟叔”、他的外甥女王婷婷。

  9日6时,天空尚未破晓。王婷婷就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岛上搬运鸟粮。“吱嘎吱嘎”的踩雪声格外清脆,几只仍在浅睡的绿头鸭循声而来,等着饱餐一顿。

王婷婷在长白岛上搬运鸟粮。 苍雁 摄

  白雪覆盖着的长白岛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上,每年都会有20多种水鸟在岛上栖息繁衍,这座江心处的小岛由此成为吉林市的一处“生态地标”。

  王婷婷做“鸟叔”义务护鸟只有四个多月,但对每日繁杂的工作已经游刃有余。投食完水鸟,王婷婷回到保护站,小屋里温暖如春。王婷婷一边暖手,一边接电话,捐赠鸟粮的市民一会就到,王婷婷要指导他把48袋鸟粮运抵长白岛。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任建国作为第一代“鸟叔”,连续26年驻守长白岛,保护并观测长白岛上的鸟类,从最初的几十只,到现在达到万余只,任建国见证了当地生态的变化。

长白岛上栖息着大批水鸟。 (无人机拍摄) 苍雁 摄

  2023年的秋天,任建国病倒在保护站里。“90后”王婷婷也是在那个时候接班护鸟,住进了长白岛旁边的保护站。

  自幼生长在松花江边,王婷婷对水鸟的喜欢是刻在骨子里的。承担“鸟叔”的职责后,王婷婷学着前辈的模样,守护着水鸟。她也会时常向任建国沟通鸟群的变化,了解水鸟的习性,希望能尽早成为它们的朋友。

  护鸟数月,王婷婷学会了很多技能,比如维修岛上小桥和护栏,向不同口音的外地游客指路和讲解观鸟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每种鸟类的特点。

  这是她在保护站过的第一个春节。因为水鸟喜静,王婷婷不能像以往一样在年夜饭前放鞭炮,年夜饭准备得也有些简单。“因为用水不便,只能对付着吃一顿饺子。”王婷婷和爱人准备简单做两个菜,就当是年夜饭了。

王婷婷在保护站门前挂上红灯笼。 苍雁 摄

  玻璃窗澄明通透,抬眼便能望到觅食嬉戏的鸟群。窗外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王婷婷和爱人已经穿好衣服准备巡护。两座江桥之间近3公里的路程,王婷婷每次巡护回来都会让汗水打湿额头。

  如今王婷婷已把家搬进了长白岛。她计划在夏季也值守下去,迎接候鸟到来。

  再过十几个小时,就是龙年春节了。王婷婷在心里倒计时,这十几个小时,她还有很多工作要忙。上岛喂食、沿江岸巡查、接收鸟粮……(完)

【编辑:付子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博物馆“寻龙”过大年 首博恢复开馆首日迎客4000余人 - 民族音调结合现代音乐 查干乐团发布全新大碟《遥远的诉说》

博物馆“寻龙”过大年 首博恢复开馆首日迎客4000余人

发布时间:2024-08-02 14:28:56 来源: sp20240802

  正月初一12时,经过一年多的改陈升级,首都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首日吸引了4000余名观众参观。一层礼仪大堂的景德街牌楼前,新布设的龙年文化艺术装置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打卡。以此为起点,观众走进焕新亮相的基本陈列展、老北京民俗展,在展厅里“寻龙”,感受浓浓年味,体会传统京味。

  基本陈列展“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上,“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古都破晓”8个单元率先开放,展出1100余件(套)文物。“得知首博重新开馆的消息,我和老伴儿第一时间约了票,就想看看重新布展升级的北京通史陈列。”观众贾建中退休后曾在博物馆做过志愿者,他认真欣赏每一件展品,收获颇丰,“伯矩鬲、堇鼎等‘镇馆之宝’都集中展出来了,真是大饱眼福,看得挺过瘾。”

  展厅里,一批龙元素文物备受关注。“这是铜坐龙。我们之前见过的龙都是趴着的,蹲坐的龙比较少见。”在一尊金代的铜坐龙前,观众李先生为8岁的女儿详细讲解着。他说,他们一家三口都对北京历史文化感兴趣,在大年初一到首博“寻龙”,“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

  这件文物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9件金代铜坐龙之一,出土于金中都大安殿遗址。这条造型别致的“龙”看上去颇有气势,算是金代龙的“标准像”:龙呈弓身踞坐之势,龙首猪嘴,眉宇清晰,泰然若定。专家介绍,金代皇帝多倾慕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的龙也因此成为当时的王权象征之一。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也在展厅露脸。一件出土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圉方鼎,鼎颈部刻有一首双身龙纹,同时表现了龙的正面和两侧,展现出古人的巧手与智慧。专家介绍,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方形铜礼器是商周高级贵族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鼎器盖可倒置做浅盘,器盖内、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尊彝”。这件文物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见证。

  历史上,龙的造型演变历经多个阶段,体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不断发展的趋势。展厅中,嵌宝石龙首金带钩、琉璃三彩镂空龙凤纹熏炉、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尊等代表了不同时期特点的龙文物也悉数亮相。

  很多观众专门到博物馆里找年味。走进“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观众们在“四合院”里串门儿,感受老北京的岁时节俗、传统美食、旧时风物、人文景观等。“春——料峭寒中喜迎春”展厅里,一水儿的红窗花、红对联,透着浓浓年味。观众吴女士带着一双儿女看展,她说:“带着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文化年,充满了喜气洋洋的仪式感。”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李祺瑶 文并摄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