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健身受“Z世代”热捧

发布时间:2024-08-12 14:02:57 来源: sp20240812

   中新网 吉林7月6日电 题:中式健身受“Z世代”热捧

   中新网 记者 石洪宇

  傍晚的吉林市龙潭山公园广场,24岁的大四学生康梓楗身穿传统武术服,带领两位健身“搭子”练起翻子拳。几人腰腿灵活有力,招式打得轻快,引来众人围观。

  康梓楗介绍,翻子拳是中国传统拳术,历史悠久。他和“搭子”看中其对关节的保护、肢体的拉伸等作用,便以此方式健身。两年多的勤学苦练,也让康梓楗成为校园里的健身达人,除了翻子拳,他还向同学推广八段锦、太极等中式健身方法。

近日,康梓楗(中)和健身“搭子”用中式健身方法锻炼。 石洪宇 摄

  “很多中式健身方法源自古代,训练强度低,不像健身馆里的那种‘暴汗’。”康梓楗说,中式健身强调呼吸、拉伸、冥想等,锻炼身体又治愈内心。

  近些年,中国年轻人爱养生的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甚至饮食、养生产品等相关领域也打起“年轻牌”。练习八段锦、太极拳、传统武术的群体愈加趋于年轻化。

  24岁的刘跃自称是八段锦的“迷妹”。身为白领的她长期久坐,其更看中八段锦的舒展作用。

  每周至少在家附近的广场上练习4次,“左右开弓似射雕”等招式打得标准。“我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主要聊健身。”刘跃介绍,年轻人在群里分享经验,遇到难点则会有“大咖”发来示范动作的短视频。

  25岁的周玉博在长春工作,他练习的是八极拳。“每次练完都觉得身体轻盈。”周玉博介绍,因为工作需要倒班,无法去健身馆做训练量大的运动,“轻健身”正是他的追求。

  中式健身方法受到热捧,商家也从中找到了商机。在吉林、长春等地,健身馆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还有社会机构提供专业培训。

  刘苏是吉林市一家健身馆的太极拳、八段锦教练,每节课他的学员均接近满额。“之前的学员主要是中老年人,现在年轻人多了,有一些还是大学生。”他介绍,自己原来每周安排一节课,现在已经排到一周三节。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师齐婷介绍,中式健身方法相对轻缓,对情绪、身体都有比较好的调节作用。“年轻人爱练习的另一原因是,可用碎片化时间做针对性练习,金钱花费较少,性价比却很高。”(完)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激发“氢”动力 氢能产业点燃绿色新引擎 - 雄浑的乌江(大地风华·家乡的那条河)

激发“氢”动力 氢能产业点燃绿色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08-12 14:02:57 来源: sp20240812

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可再生能源制氢势头强劲,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陕西研发首条氢燃料电池系统装配线,填补当地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的空白,产品性能全国领先;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三级跨越,提前完成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应用;四川实现“制储运加用”氢能产业链全覆盖,不断拓展氢能在分布式能源、飞行器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成渝氢走廊”……

多位专家表示,在全球能源向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氢能产业已经成为当前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要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形成“虹吸效应”,推动氢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绿氢是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基础。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氢,可实现全生产流程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有效降低碳排放。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绿氢项目“中石化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制氢规模达到每年2万吨。在占地9700多亩的项目园区,太阳光正以最佳角度照射到50多万块光伏板上。这些光伏板的倾角均通过专业辐照测算,确保全年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大化,年发电量近6亿千瓦时,平均每天发电159万千瓦时。绿电被输送到绿氢工厂制取氢气,实现“绿氢”替代“灰氢”的绿色降碳生产。

“这是绿氢炼化首次实现规模应用,对炼化企业大规模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技术和产业创新,绿电绿氢一体化生产、氢能基础设施和氢基碳中和解决方案等将逐步走向成熟,预计未来10-15年将是绿氢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并有望实现绿氢在主要应用领域的规模化部署。

绿氢技术为氢能产业上游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产业下游的延伸则有赖于氢能与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跨界联动”。

近年来,氢能的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产业链中下游实现“多点开花”。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的性能验证;全球首个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公开亮相,攻克可移动化气体痕量高精度分析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组团上阵,推动我国氢储运关键技术自主化和产业链自控……

据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领域有序推进,在工业、建筑、储能等领域积极拓展。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新增5791辆,同比增长约72%;已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综合能源站已经成为主要建站方式,占比达到58%。

在常规领域之外,未来产业加速赋能,氢能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探索“AI+氢能”的行业智能化之路。

在上海,我国首个外部环境感知、整车集成优化控制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式发布,为氢能物流车提供了更节能、更长途的解决方案,实现发动机寿命提高15%,续航里程增加20%;在天津,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公开亮相,搭载港口全面数字孪生技术底座,依托5G通信技术、北斗导航技术,无需借助任何标记物,即可实现自动驾驶。

“氢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有效拓展氢能市场应用的新空间,助力我国实现‘2035年形成多元氢能应用生态’的战略目标。”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表示,人工智能与氢能的跨界融合创新有着重大的示范效应,随着人机协同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氢能的“两能”融合将助力达成“双碳”目标,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和智能化发展。

(责编:申佳平、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