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遇 大文章|大湾区大机遇 三个维度读懂湾区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4-07-21 11:11:46 来源: sp20240721

  湾区立南海,潮涌气象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而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全球先河。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高水平谋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目标指引。

  五年来,粤港澳三地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衔接”、民生互惠“心相融”。从“一张白纸”到满目繁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硬联通”:“轨道上的大湾区”日渐成形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作为大湾区的骨骼与框架,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是湾区协同发展的“硬基础”。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此,一桥连三地,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道路交通网,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

  大湾区轨道建设实现“三铁并进”,国家铁路“大发展”、城际铁路“大建设”、城市轨道“大跨越”;“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大湾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拱北口岸、横琴口岸、青茂口岸实行“一次排队、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措施,让通关进入“30秒跨境珠澳”新时代……

  路通人和,道通业兴。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逐步显现,为实现市场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软衔接”:创新引领三地实现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一词共出现了139次。

2022年12月8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在广东东莞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为打造全球顶级科创湾区建言献策。

2022年12月8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在广东东莞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为打造全球顶级科创湾区建言献策。

  如今,大湾区已经跻身世界最重要的科创中心行列。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发明专利有效量67.2万件,深度支撑大湾区建设;散裂中子源、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中心聚集了众多国际顶尖水平的国内外科学家,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不仅是大湾区的一个重要标签,也是实现三地人才、金融等规则“软衔接”的核心引擎。

  在金融创新领域,自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以来,内地与港澳投资者积极参与,累计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28.1亿元;在人才流通方面,大湾区推动金融、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的港澳专业人才享受跨境执业便利;在规则对接领域,32个领域183项“湾区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协商一致的技术性作用,不断促进大湾区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心相融”:三地人才“双向奔赴”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大湾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优质生活圈有力促进了三地居民“心相融”,总书记期待的“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愿望日渐成真。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专场招聘会暨第27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专场招聘会暨第27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在大湾区发展愿景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和内地人“双向奔赴”。“湾区社保通”等一系列便民措施让三地民众产生更强的链接感。

  在允许港澳居民报考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的政策出台以后,累计有超过15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截至2023年10月31日,仅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的香港创业团队就接近600个。

  如今,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可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两地合作办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2022年9月开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

  从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时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8年5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23年4月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和要求,大湾区建设始终凝聚着总书记的倾情关怀。

  如今,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在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五年蝶变,粤港澳大湾区琢玉成器、气象万千。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鲁杨

  视 觉丨陈腾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娄郝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牛镛、岳弘彬)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英籍台商“董妈妈”的慈善人生 - 山西陶寺北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 印证两千多年前文化交流

英籍台商“董妈妈”的慈善人生

发布时间:2024-07-21 11:11:47 来源: sp20240721

   中新网 上海2月2日电(记者 范宇斌)龙年新春将至,今年68岁的英籍台商、中华海外联谊会名誉理事、上海彪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淑贞在沪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感慨,“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我立志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无悔于慈善人生。”

  董淑贞出生于台湾高雄,自幼家境贫寒。“年少时,我曾经历过许多辛酸苦辣,如今能有成就,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那时,不管有多难,我白天打工,晚上还要去上5个小时的夜校,为了攒学费,寄人篱下,饱受苦难。”董淑贞告诉记者,正因为有这段经历,使她更能体会贫困学子的艰辛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后来,董淑贞创业致富,19岁时就结对资助了3名孤儿上学,之后还开始救助流浪狗。2003年起在江西资助贫困失学儿童,21年来,董淑贞将创业所得全部奉献于慈善事业,在江西、四川、河南、安徽、上海等14个省份捐赠金额超过9000万元人民币,帮助困难学生超过1.6万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董妈妈”。

近日,董淑贞在上海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 范宇斌 摄

  “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我永远朝着四个方向走,那就是‘希望+行动+努力+坚持=成功’。”董淑贞认为,人的一生中赢得财富并不算富有,只有懂得感恩,帮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指触摸到的周围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才能真正获得财富,那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真正的喜乐。

  2016年,董淑贞得了肺癌。2020年,董淑贞捐资成立“董妈妈基金”,用于帮扶贫困大学生。她说,从社会获得的财富就得还给社会,这样即使董妈妈今后不在了,“董妈妈基金”的这份爱还会延续下去。

  这些年,董淑贞每年都花很长时间在大陆,走进大江南北的偏远山村,与受助学子面对面交流谈心、答疑解惑。她说:“我捐资助学不只是捐钱,更是捐志气、捐力量,希望受助学子得到激励,付诸行动。”

  在董淑贞资助的学生里,有很多都让她感到欣慰。“他们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都会写信给我,有的孩子知道我来自台湾,还专门写繁体字告诉我‘董妈妈,我考上大学了,谢谢你’。这些信件也支撑着我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2023年9月,董淑贞获得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受访者供图

  2023年,董淑贞获得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在董淑贞看来,这是对她慈善人生最高的肯定。“我赚来的钱大多捐出去了,就是立志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多年前,董淑贞在上海徐汇区田林敬老院做志愿者,当她扶一位老人上厕所时,老人叹息“我们没用了”。“这句话惊醒了我,我坚持做慈善,就是为了要做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董淑贞告诉记者,她希望自己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能够对社会有用。

  谈及人生路,董淑贞表示,“当我们失去某样东西的时候,不是人生的绝路,而是应该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勉励自己继续往前走。”她还透露,自己已经立下遗嘱,将在大陆的全部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帮助有困难的老人、学童以及动物保护协会。

  “直到今天,我所拥有的都带不走,‘善良’将是我最后的墓志铭。”董淑贞如是说。(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