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前三季度海洋客运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发布时间:2024-07-24 09:25:03 来源: sp20240724

   中新网 11月20日电 自然资源部20日举行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在会上介绍,2023年以来,全国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回升态势,多个领域多项指标都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洋经济增长持续恢复向好。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国GDP增速0.6个百分点,也高于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

  二是海洋传统产业释放新动能。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增势良好,前三季度海船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交付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显著增加。海洋旅游业加速进入全面恢复新阶段,前三季度海洋客运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重点监测的沿海城市中,威海、汕尾等小众目的地热度和客流高涨。沿海港口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烟台港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青岛董家口原油商业储存库建成投产,北部湾港凭借智能理货系统大幅提升港口理货时效性、精准率和货物转移效率。

  三是科技赋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各地聚焦海洋产业发展成立创新平台,广东海洋牧场岸基种苗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海南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用牵引基地相继揭牌,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成立。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除刚才谈到的海洋能相关案例外,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开展航空校飞试验,首台深海质谱仪研制成功并完成海试,首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实验成功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稳步提升,前三季度交付海工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4.3%。海洋石油采出液处理装备“管式动态涡流除油器”研制成功,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22”完成船体建造。

  四是海洋资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持续做好海域资源要素保障。前三季度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项目1219个、170万亩,涉及投资6千多亿元,有效保障了用海用岛需求。海洋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9.7%,垦利6-1、陆丰12-3油田等多个项目建成投产;海上风电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规模约1940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0万千瓦。“蓝色粮仓”建设稳步推进。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速均超5.0%。我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加快海水养殖现代化升级和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

  五是市场预期保持乐观,涉海金融保持总体稳定。前三季度,重点监测的企业中,海洋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经营情况较好,均有超七成企业营收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市场需求回升、企业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及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等。同时,有23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257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7.9%。“蓝色100”股票指数收益高于大盘,涉海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总体好于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指数较上年末上涨4.4%,同期沪深300下降4.7%。

  何广顺表示,以上5个方面的积极变化,反映出2023年以来海洋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海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随着国家宏观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和经营主体信心的增强,海洋产业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全年我国海洋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编辑:叶攀】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上海自贸区十年)问答| 从“试验区”到“示范田”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如何走? - 香港两列轻铁列车发生碰撞 已致25人受伤

(上海自贸区十年)问答| 从“试验区”到“示范田”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如何走?

发布时间:2024-07-24 09:25:04 来源: sp20240724

   中新网 上海10月11日电 (高志苗)自2013年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揭牌运行以来,中国自贸区建设已走过十个年头。经过十年发展,目前中国已形成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雁阵”,构建起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200亿元,占全国的18.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观察,十年来,自贸区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在贸易和投资总额上也由小范围的“试验区”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区”。

  她指出,十年来,自贸区在国家层面复制和推广了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近一半由上海首创或者同步率先实施。这些制度创新对高科技行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清单缩减、金融监管和资本管制限制放宽,以及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自贸区毫无疑问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制度高地。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也表示,十年来,上海自贸区紧紧把握“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主线,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的改革创新之路。

  总体来看,上海自贸区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打造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样板。一大批制度创新试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发挥了服务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官方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进出口总值从设立之初2013年的0.7万亿元,稳步增长到2022年的2.1万亿元;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吸引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30%。

  从“试验区”到“示范田”,未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如何走?谢一青认为,需要持续发挥其“试验区”的职能,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并将创新成果推广到全国范围。包括协调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实现本地发展规划三方面。“这些方向将有助于上海自贸区在未来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国内外贸易和投资的蓬勃发展。”

  具体来看,协调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方面,上海自贸区应紧密关注当前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趋势,与全球各地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深度融合,以自贸区为开放经济的引领者,通过借鉴国际自贸协定如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经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作用,构建国内和国际开放经济网络。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方面,上海自贸区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与长三角地区紧密协同合作,深化经济的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

  实现本地发展规划方面,根据上海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特点,上海自贸区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发展优势,包括外资总部经济、金融业、创新能力和服务业等。通过改善国际营商环境,自贸区可以帮助上海实现“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上海的本地发展规划。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打造更多高能级开放平台,壮大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