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让更多乡村被“看见”

发布时间:2024-09-19 23:01:17 来源: sp20240919

原标题:“村晚”让更多乡村被“看见”

“咚咚嚓,咚咚嚓,咚嚓咚嚓咚咚嚓……”冬日午后,伴着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声,一场融合传统锣鼓艺术与山西民俗风情的“村晚”,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泊庄村拉开帷幕。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各地群众自办自演的“村晚”陆续登场。泊庄村“村晚”有点不一样,其发起人张勇不仅是晋南威风锣鼓非遗传承人,也是拥有百万粉丝的锣鼓主播,泊庄村“村晚”的舞台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春节前夕,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抖音直播发起“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直播扶持计划,邀请才艺主播及乡村文化能人在各自家乡举办“村晚”活动并线上直播。

“我想办个‘村晚’,谁愿意参加?”报名参加“我要办村晚”后,张勇在当地威风锣鼓爱好者群里发了个“英雄帖”。短短几分钟,竟有300多人报名,他们中有六七十岁的民间老艺人,也有不到十岁的小学生。

“希望大家通过‘村晚’了解原汁原味的威风锣鼓,更希望外界通过‘村晚’了解农村群众的真实生活。”“村晚”现场,张勇与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了办“村晚”的初心。

泊庄村“村晚”散发着浓浓的“村味儿”。比如,在节目《簸箕节奏》中,村民们端着放着黄豆的簸箕,跟着鼓点声,做出“摇”“簸”“筛”“掂”“垒”的农事动作,节奏、音调自然流畅。张勇告诉记者,一次他在村里看到村民用簸箕簸粮食,随着簸箕的抖动,粮食在簸箕中上下跳跃,发出“嚓嚓”的清脆声响,“那声音是农民生活的律动,美妙极了”。张勇由此带领乡亲们以簸箕为乐器,创作出《簸箕节奏》。

不要以为只有“土味儿”节目。《簸箕节奏》刚结束,充满青春气息的《孤勇者》就登上了舞台,接着是洋气十足的《we will rock you》……

露天舞台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舞台前架着用来直播的手机。

“真没想到簸箕还能当乐器!”“那个打鼓的大爷太可爱了!”“农村群众真是太有才了!”……直播间里,网友们评论的文字排成了“长队”。

“直播间里今天有几百万人,咱们这下可出名咯!”村民们一边表演,一边跟直播间里的观众互动。

当泊庄村的乡亲们正兴奋地舞动鼓槌时,在1000公里外的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苗寨,4名90后苗族青年也同步组织了一场苗族音乐“村晚”。这些青年曾远赴他乡打工,有的杀猪,有的当水电工,还有的当厨师。后来,为了音乐梦想,他们返乡创立乐队,将苗族习俗与生活融入流行歌曲演唱,并在网上发布相关音乐视频,成为颇有名气的音乐主播。得知“我要办村晚”的消息,他们一个个兴奋得摩拳擦掌。“以前直播,多是为网友们表演,现在终于可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表演了。”乐队鼓手石吉昌说。

湖南苗寨的音乐“村晚”,不仅与山西泊庄村的锣鼓“村晚”同时举办,还与后者在“云端舞台”隔空互动竞技。在直播PK中,石吉昌和伙伴们与当地苗族小朋友共同演唱了描写儿时乡间生活的歌曲《秋》。张勇则带来讲述李世民在临汾练兵故事的锣鼓表演《秦王点兵》。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为各自喜欢的“村晚”点赞助威,南北方的歌声鼓声交织成和谐的旋律。据统计,两场“村晚”共计有近1600万人次在线观看。

2023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四季村晚”项目,鼓励和引导各地农村群众在农闲时节常态化举办“村晚”。“村晚”成为继“村超”“村BA”之后,广受农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

随着网络直播的介入,像张勇、石吉昌一样,自发在家乡举办“村晚”的才艺主播和文化能人越来越多,“村晚”也从线下火到线上。数据显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仅在抖音平台,就有约5000场“村晚”上演,累计观看人次达2297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3场“村晚”直播,场均观众超过4500人。

“在线上拥有巨大人气的文化能人,在农村举办‘村晚’这样的线下活动,有利于把流量带到乡村,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让更多乡村被‘看见’、被关注。”临汾市尧都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如是说。

“‘村晚’正在从活跃农村百姓的文化活动,向着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方向迈进。”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表示,2024年各地要不断擦亮“村晚”活动品牌,依托新媒体持续提升“村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村晚”与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韩业庭)

(责编:王连香、杨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山水画创作,在“似”与“不似”间寻找美(谈艺) - 全国民航10月29日起执行冬春航季航班计划

山水画创作,在“似”与“不似”间寻找美(谈艺)

发布时间:2024-09-19 23:01:19 来源: sp20240919

  千峰竞秀白云开(中国画)   胡一龙作

  扁舟一棹归何处(中国画)   胡一龙作

  作为中国画种类之一,山水画以其审美高度和深刻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就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代画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山水名作。这些作品不在于描绘山水的物理形态,而在于传达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与人文精神。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山水画的创作,其实是心灵的创作。创作时,画家须集中心力,忘怀万虑,观心见性,将自身有形之体融入天地万物之中。内心有辽阔天地,创作者才可通山川之性情,悟山水之灵性。

  我认为,山水画的创作理念有三个境界:实地境界,这是画家对自然世界直观反映和写实描绘的阶段;动情境界,画家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象外境界,画家逐渐超越具体物象,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精神的表达。这三个境界展现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山水画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需要创作者心有万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创作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写意精神。中国画创作强调写意精神,这里的“写”是指以带有审美性的点、线、面作为手法;“意”则是通过艺术家的理解与感受获得的“物我相融”的“意”。

  物我相融。这是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意味着艺术家将自然物象视为情感载体,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转化为具有特定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意象。

  诗意表达。诗意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每个时代的山水画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追求。艺术家通过画笔记录现实生活,同时表达对生活、梦想的追求。

  整体感与造型感。山水画的创构理念强调整体感和造型感,追求画面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统一性、协调性以及线条、形状、比例等方面的美学效果。同时,画面中的虚实关系、韵律美、空间美也是创作时考量的重要因素。

  可见,山水画的创作理念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写实表现,更注重通过画面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画家的笔墨渗透着他们对人生乃至世间万象的认识和思考。他们在创作中无论是追寻小桥流水、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还是追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意境,抑或是表现大开大合、气势雄浑的宏大景象,其实都是对自然物象的一种理解和对环境的艺术再造,是对自然界“美”的艺术诠释和意境追求。

  面对大自然万千气象,艺术家笔下所表现的并不局限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更不是将自然景物简单照搬复制,而是在纷繁的自然景物中寻找能与之共情的心灵意象,以笔传意,以意抒怀,寄托个人情思,并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美”的落脚点。

  宋代文豪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此诗句体现了他“不求形似、但求意境”的绘画理念。近代画家也不乏对物象写意的高论,如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古往今来的大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物象写意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之后,潜移默化地将物象进行取舍与概括,使眼观的物象转化为胸中的图像,而胸中的图像又并非完全是眼中的物象,笔随意走,在创作中变有技巧为无技巧,变有法为无法,在有形中寻找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神妙的意境,达到“心忘乎手、手忘乎笔、物我两忘、心意双通”的境界。这想必就是山水画创作的极高境界吧。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

(责编:杨虞波罗、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