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 | 专家支招特应性皮炎患儿度夏:防晒、防光、防热

发布时间:2024-07-18 13:54:10 来源: sp20240718

   中新网 上海5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小满刚过,上海气温不断升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顾超颖教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夏季是特应性皮炎的高发季节,光、热、汗液都是导致疾病加重的原因。

顾超颖教授为孩子和家长科普。(活动组委会供图)

  “近一年半时间里我们登记的近400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1/3的患者会在夏季加重。”顾超颖告诉记者,夏季,患儿不仅要注意防晒、防光、防热,也要及时清理汗液,尽量穿着宽松棉质的衣服,减少特应性皮炎在夏季复发。在饮食方面,专家强调,青少年儿童正值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儿童青少年患者不必过度忌口,以免影响营养的摄入和正常发育。

“顽皮童年”皮肤免疫健康科普活动生动有趣。(活动组委会供图)

  当日,“顽皮童年”皮肤免疫健康科普活动(以下简称“顽皮童年”)正式启动,希望提升公众对特应性皮炎等2型炎症性免疫疾病的认知及正确的疾病管理方法。本次活动以原创舞台剧的形式,生动演绎特应性皮炎对于患儿及其家庭造成的负担,揭秘疾病背后的成因及免疫系统的奥秘,创新有趣的科普形式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朱亚萍发言。(活动组委会供图)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朱亚萍表示,孩子是健康中国的未来,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的理念。

  据了解,特应性皮炎的核心发病机制为2型炎症,决定了这是一种以皮肤病变为表现的系统性疾病,即“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病变只是2型炎症系列疾病的“第一站”。早期罹患特应性皮炎者,未来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2型炎症共病风险也会更高。如果未能得到良好控制,中重度的特应性皮炎儿童与青少年更容易“一病”变“多病”。

  “晚上一直挠,都无法睡一个整觉。”“身上被挠出了大片的红疹,夏天不敢穿裙子,甚至连短袖也不敢穿。”“人变得很孤僻,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在家里还会发脾气。”……活动现场,特应性皮炎对儿童与青少年患者的困扰被真实呈现。在采访中,顾超颖教授直言:“在门诊中,这类特应性皮炎造成的‘次生灾害’并不少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每年有1/3的时间处于复发期,造成睡眠、学习、心理负担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儿童与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除了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疾病管理,更需要社会理解其疾病情况,并对其身心健康进行长期关注,营造长期关怀的社会环境。”

  “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两种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3(IL-13)起到了关键作用,会像‘滚雪球‘’一样产生级联反应,因此特应性皮炎疾病管理的关键是针对2型炎症的‘对因管理’,进行精准的免疫‘开关’调节。”顾超颖解释,特应性皮炎不只是因为患者免疫力低下,更多的是免疫系统紊乱而导致的免疫失衡。

  专家表示,特应性皮炎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病,只要遵从医嘱长期科学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最好以1年起步设定治疗目标,避免陷入复发的困境,同时仍然要密切注意随访和日常防护。

主办方方面介绍,未来,“顽皮童年”项目还将开展多场创新互动性的公益科普活动。(活动组委会供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未来,“顽皮童年”项目还将开展多场创新互动性的公益科普活动,通过线上课程、线下进校园相结合的形式,覆盖更大范围儿童、青少年及家长,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营造友好的成长环境。相关跨国药企特药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谢丽娟表示,该企业将不断构筑免疫领域强劲研发管线,除加速引入创新疗法之外,还将推动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公益实践。(完)

【编辑:刘欢】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特稿|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布

特稿|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发布时间:2024-07-18 13:54:11 来源: sp20240718

  新华社挪威新奥勒松6月30日电 特稿|中国北极科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独特贡献

  新华社记者郭爽 张玉亮 李超

  北极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的地区。其中,斯瓦尔巴群岛作为北极变暖的前沿地区,其温度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的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勒松地区,“肉眼可见的气候变化影响随处可见,”挪威极地研究所特别顾问金·霍尔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各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这里的气候,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趋势,“中国科研人员的勤奋工作促进了北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数十年来,中国在极地尤其是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不仅扩展了对冰冻圈的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还通过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等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持续监测环境变化 填补多项数据空白

  深一脚、浅一脚,迎风冒雪,登上新奥勒松冰川取雪采样,再乘船返回科考站,通过同位素离子分析仪等仪器分析样品中硫酸根、硝酸根等离子的输送和沉积过程,利用模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走势——这是中国科学家胡正毅在北极冰川科考的日常工作之一。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如在冰川研究方面,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冰川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冰川运动数据、消融区和积累区10米深冰川温度,以及冰雪样品分析数据等;在生态(海洋和陆地)研究中,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定期采集样品,分析生态种类、分布、年际或季节性变化;在空间物理方面,研究人员持续收集高空物理参数,分析空间环境变化。

  中国北极科考持续监测提供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关键数据,对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北极快速变暖的观测监测方面,中国科考成就已帮助科学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中国连续多年的实地观测和数据收集,填补了极地冰川海洋、陆地、气象、地质和生物生态数据空白,对优化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至关重要。

  揭示气候变化模式 支持气候模型改进

  北极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强烈的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即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快两倍甚至更多。数据显示,过去60年,斯瓦尔巴群岛的气温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在新奥勒松地区尤为明显。

  胡正毅的科考结果显示,与美国阿拉斯加和中国北部区域相比,斯瓦尔巴群岛降水更少、冰川消融更强。中国科研人员类似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例如在冰川物质平衡、海冰厚度和范围、大气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北极海冰减少和冰川退缩的速度、北极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气候模式的影响,提供了预测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依据。

  中国北极科考提供的相关数据不仅有助于科学界理解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也为全球气候模型提供了关键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已多次执行极地科考任务,提供了高质量的海洋和气候数据,支持全球气候模型的改进;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揭示了北极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提供了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卫星和现场观测进行的海冰监测,为全球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的研究提供支持;在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中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海洋生物的分布变化和极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海冰减少和冰川融水增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北极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数据,增进了科学界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理解,有助于推动制定北极生态保护措施。

  推动国际合作 促进知识共享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极地研究合作,通过与北极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分享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了全球极地研究的进展,为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全球气候治理框架。

  中国参与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和北极理事会的相关工作,促进了极地科考信息共享和全球政策制定。在联合科考和数据共享方面,中国与挪威、俄罗斯、德国、泰国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增强了全球气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挪威极地研究所生态毒理学部门负责人盖尔·加布里埃尔森对记者表示,良好的治学态度、先进的实验设备、出色的科研效率和研究分析能力是中国团队参与项目的优势。

  同时,中国通过发布极地科考成果和开展科普活动,包括科学报告、展览、媒体宣传和北极云科考-走近黄河站等,提升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极地保护和气候行动的支持。

  今天的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我们必须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霍尔门说,“北极对世界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所有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贡献想象力、创造力和才能。”

(责编:崔越、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