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绘“春牛”

发布时间:2024-09-08 14:45:04 来源: sp20240908

  新年画《万象更新》,作者王伊婷。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在家中张贴《春牛图》是有些地方乡村传统习俗。

  《春牛图》是传统农耕社会立春礼俗活动中使用的经典图像。《春牛图》的标准图式为春牛与句芒组合呈现,一般为句芒执鞭打春牛的形象。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出土牛以送寒气”是古人驱寒迎春的重要仪式。北宋时期,有关春牛和句芒的形象、色彩、位置等细节的绘制规范得到确立。元明清时期,画工继承、沿用北宋时期的绘制规范,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化。统一的春牛和句芒形象,不仅提示着人们关注年岁春令的变化,也发挥着以礼导俗、劝农耕种的宣传教育作用。

  流行于民间的《春牛图》大多采用雕版印刷,艺术风格颇具地域特色,画面内容丰富,布局讲究。通过梳理现存图像可以发现,《春牛图》的内涵在民间传播过程中逐渐丰富,融入了大量民俗功用和社会生活意义,如农事指示、昭丰稔、纳吉祥、表时事等,体现了民间艺人自由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在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与“春牛”相关的传统立春礼俗得到更好保护,《春牛图》走入现代生活,焕发崭新光彩。如果说,传统《春牛图》是引导大众遵循立春礼仪、指导农耕的关键抓手,那么,现代《春牛图》则成为人们描绘新希望、讴歌新生活、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山西新绛等年画产地,一幅幅新印制的《春牛图》承载着人寿年丰的美好寓意,为百姓生活增添文化亮色。

  从有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到可堪利用的文化资源,《春牛图》在创意设计的赋能下彰显旺盛生机。一些设计师将传统《春牛图》中的春牛形象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的IP符号,创新表达《春牛图》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打造出更为年轻人所喜爱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串联起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记忆。例如,有的设计师将春牛拟人化,以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进行创意表达,并将成果应用至手机壳、表情包等衍生品设计中,使春牛融入日常生活。有的设计师则着意凸显《春牛图》的装饰性,在保留其传统样貌的同时,运用漫画创作手法,使新的春牛与句芒形象更加贴合当代审美取向。对春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意转化,也成为一些地方助力农文旅相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

  在各地博物馆,围绕《春牛图》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成为解读节气文化密码的有效路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代《句芒神牛图》,以此为蓝本,该馆每年立春之时会推出一幅新《春牛图》并配以相关知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供大众下载用作手机或电脑壁纸,表达迎春送福之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学画春牛图、制作扎燕风筝等,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些博物馆立春时还会举办制作纸艺小春牛等活动。当一只只可爱的春牛在手中成型,孩子们心中那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也生根发芽。通过多元互动传习形式,与节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更多重视,从传统图式中走出的春牛,为节日图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启示。

  立春时节,艺术形式多样的“打春牛”“舞春牛”活动在街道社区、田间地头热闹开场。在这些活动中,“春牛”形象进一步脱离了古老的造型规制和色彩约束,变成各地激活乡村记忆、因地制宜展现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一些艺术家提炼《春牛图》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跨界转化为现代舞、重奏曲等,折射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广阔空间。

  古有“春牛”镌刻农耕记忆,今有“春牛”图绘五彩年景。尽管与立春相关的礼俗以及时代审美趣味依然在演变,但《春牛图》蕴含的祈岁求福的文化内核没有改变。它在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立春礼俗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岁稔年丰的希望,奏响春天的序曲。

  (作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4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2023中国文化计算大会举行 发布8项国家文化大数据团体标准 - 中国科技馆:2024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举办首期行业交流研讨活动

2023中国文化计算大会举行 发布8项国家文化大数据团体标准

发布时间:2024-09-08 14:45:07 来源: sp20240908

   中新网 海南琼海11月6日电 (记者 张茜翼)2023中国文化计算大会于11月4日至6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大会以“数实融合共创未来”为主题,与会文化计算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技、文化产业界人士共同研讨和分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学术和实践成果。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郭卫民在致辞中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如何运用数字手段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提取中华文化元素、丰富中华文化当代表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文化计算领域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希望专家学者借助此次会议契机广泛交流、深入研讨,研究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全景呈现中华文化精髓、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斌表示,海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孕育了独有的文化特色,海南自贸港建设使得海南文化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数字化和互联网进一步推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海南将紧抓这一重大机遇,积极谋划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数字出版和数字演绎新模式,打造数字化投融资平台,建设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不断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

11月4日至6日,2023中国文化计算大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图为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在活动中上线启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供图

  大会发布了8项国家文化大数据团体标准,涉及国家文化专网接入、数字内容可信共享、文化资源数据和数字内容标注纹样提取重构、数据质量等多个方面。据介绍,截至目前,国家文化大数据团体标准已发布33项,今年是发布次数和发布数量最多的一年,标准编制工作正在快速持续推进。

  会上,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提出,顺应文化数字化是全球文化知识与共享的必然趋势。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计算大脑数字引擎”研究与应用,可以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应用,构建文化资源大数据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会嘉宾还围绕“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数字文化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赋文化AI新动能”“文化数字化赋能企业落地应用”“数智赋能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在大会期间上线启动。

  此次大会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海南省委宣传部、北京邮电大学共同主办。(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