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冒雨集会 抗议佛州歧视性法案

发布时间:2024-07-25 21:33:28 来源: sp20240725

   中新网 12月24日电 据美国华人联盟(UCA)微信公众号当地时间22日消息,近日,数百美国华裔和各族裔声援华人的人士,在美国迈阿密市中心“友谊火炬”广场前冒雨举行集会,抗议该州的歧视性法案。

  消息称,这是自佛罗里达州的歧视性法案SB264和SB846提出后,该州华人举行的第二次抗议集会。佛州州长德桑蒂斯5月签署了这两项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案,它们分别禁止中国公民购买关键基础设施16公里范围内房产,以及禁止中国学生进公立大学实验室。

  据报道,两百多名集会者中,有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还有美国四大少数族裔(非裔、拉丁裔、犹太人和亚裔)主要组织的代表。集会得到了“全美华人社区的高度关注和声援”,也“获得了佛州各族裔的同情和声援”。

  美国华人联盟称,“全美华社需要发动一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权运动,来保护自己,打造安全防护盾,以防止美国社会和政治的进一步恶化对少数族裔带来冲击和伤害。”

  报道称,这场两小时的集会中风雨交加。大会主持人之一、美国华人联盟会长薛海培表示,“这场暴雨不能摧毁我们,而狂风只能使我们的精神更加高昂!”美国华人联盟理事长王华也表示,这场活动“是在美华人新时代民权运动的开端”。

  据报道,这场集会举行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拜登于当地时间17日就废除《排华法案》80周年发表文告。美国华人联盟表示,这是“美国白宫141年来第一次谴责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的正式总统文告,为这一历史章节画上了句号,也为今天美国华人追求平等公正的努力给予了极大的鼓励”。

  据此前报道,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一切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还禁止已获得永久居住权的中国人入籍成为美国公民。这一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2023年12月17日,拜登在文告中称,《排华法案》将美国的移民制度“武器化”,未能兑现“人人生而平等,应该受到平等对待”的承诺。拜登同时对在美华裔所作贡献给予肯定。 【编辑:张乃月】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联播+|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习近平首提这个机制 - 老街区的新面貌(新春走基层)

联播+|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 习近平首提这个机制

发布时间:2024-07-25 21:33:32 来源: sp20240725

  |联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从“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到“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再到“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培养始终重视有加。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对国家的发展而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相辅相成。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发展。只有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统筹兼顾、一体推进,才能产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效果,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2020年初,我国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打通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为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提供了通道。

  如今,“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已扩展到39所。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新增海洋科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武汉大学新增地球物理学专业。去年年底,首批入学的“强基计划”学生已完成本研衔接转段工作,进入直博或硕士研究生阶段。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等各项措施。

  一系列举措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改革方向,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代要求,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这正是科教协同育人的目标导向。

2023年,京南地区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举行。图为高校师生在展示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系统成果。

  在本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支撑”作用,还需要打通影响三者良性循环的痛点、堵点。

  目前我国科技队伍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面临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正是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拆障碍、破藩篱,不断打通教育科研成果向创新实践转化的堵点。

  北京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首创赋权条款,明确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瞄准市场方向,深化与企业合作,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陕西省教育系统加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投资组合,破解科研成果“缺钱转”问题。2023年,陕西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89亿元。

  …………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三者有机贯通、深度融合、相互支撑。这既是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深层逻辑。

  总监制|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王敬东

  主 编|李璇

  编 辑|孙晓媛

  视 觉|陈腾

  校 对|刘禛 孙洁 宋春燕 闫田田 毛长志

  出 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