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桐乡乌镇举行

发布时间:2024-09-20 14:29:42 来源: sp20240920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桐乡乌镇举行

  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浙江桐乡乌镇,作家茅盾故里,小桥流水依旧,江南古镇焕新。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时隔15年之后,这一具有崇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再次回到茅盾的故乡颁奖。

  这也是一次中国文学的“归乡”之旅。

  文学是精神的故乡。1933年,茅盾发表的长篇小说《子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间》……遵从茅盾遗愿设立的茅盾文学奖,1981年以来,获奖作品以描摹社会现实的广度与深度,在人们心中留下特殊重要的分量,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星空熠熠闪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宝水》《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是新时代文学对于广阔社会现实的书写和回应。

  文学盛典期间,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国作协组织开展了获奖作家座谈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文学跨界传播论坛、网络作家座谈会等活动,文学创作者与文学爱好者、相关从业者等共聚一堂,探讨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以精品力作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质感。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碑。”

  “乔叶的《宝水》,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映照着山乡巨变,为乡土书写打开了新的空间。”

  “刘亮程的《本巴》,向《江格尔》致敬,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证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活力。”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

  “东西的《回响》,以富于认识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探索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状况。”

  19日晚,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灯光璀璨,数字大屏光影变幻。每一则介绍获奖作品的视频短片之后,伴随着极具感染力的主题音乐,金色大门缓缓开启,获奖作家走上舞台接受颁奖。

  从凝练而隆重的授奖辞中,人们得以窥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阔大气象。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时代文学担负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重要职责。

  作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和作品,被认为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代表当下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最新的发展态势、风格特点和艺术高度。评委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茅盾文学奖坚持和彰显的文学追求,至少体现在3个方面: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此次获奖作品无一不体现出反映时代、理解时代的强烈诉求。

  以创新性为例,“《千里江山图》和《回响》先锋的笔调和对类型文学乃至于影视文学叙事手段的化用,是一种新;《宝水》对书写新时代的开拓性的方法探索,是一种新;《雪山大地》提供的干部群众的新人形象,也是一种新。而对《本巴》异质性叙述方式的褒奖,更体现了茅盾文学奖对新的重视。”丛治辰说。

  以人民立场讲好讲生动中国故事

  如果说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是驱动作家拿起手中的笔去书写的动力,那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赓续中华文脉、坚持守正创新,便是写出好作品的法宝。

  《宝水》写了豫北小山村的一年。“为了写这一年,我的素材准备时间用了七八年。”在11月17日举行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上,作家乔叶说,“乡村正在发生着的巨变,对于写作者而言是一个文学富矿。”

  “无论我写什么,我的情感与大地上的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连。”作家刘亮程分享了从新疆乌鲁木齐迁居菜籽沟村10年来的经历和感受。《本巴》创作源自多年前作家听到的史诗《江格尔》说唱,他在菜籽沟村生活期间完成了这部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作家孙甘露得知秘密战线的一次行动,他决定沉入历史深处,书写家国命运。“只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扎根在人民的生活,我们的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家东西讲述了他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新灵感、新人物,“写作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生活之上,生活有多丰富,心灵就有多精彩。”

  创作是艰苦的,收获是巨大的。《雪山大地》发表后,作家杨志军说,来自青海读者的反馈令他欣慰。他们从小跟着父辈进入青藏高原,却对父辈的人生选择和经历知之甚少,看了这本书,“突然能理解父母了。”杨志军说,“父辈的选择实际是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是人物、是故事、是命运,往往在你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潜移默化地起了作用。”

  以跨界传播强化文学的价值延伸

  19日晚举办的盛典,以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开场,短视频《大地人民 文学无疆》带人们回顾了璀璨的文学长河。文学“置身”于聚光灯下:隆重的颁奖典礼与抒情性的视频介绍、舞台表演相结合,精心设置的读者互动、致敬编辑环节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文学创作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直播平台,文学的故事加速跨界传播。

  继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之后,中国作协再次举办“中国文学盛典”,让优秀作家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在全社会凝聚磅礴的文学力量。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一场盛典,是优秀的作家作品应该享有的荣誉与尊严,也是文学在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传播格局中应该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跨界,成为今年盛典期间的热词。

  连日来,行走在乌镇,初冬暖阳下,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封面海报在微风中舒展。在西栅环湖剧场,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电影的线下放映,吸引众多年轻游客前来。在街头设置的茅盾文学周朗读亭,许多游客录下属于自己的有声作品。在码头、在广场,《骆驼祥子》《一句顶一万句》《人世间》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话剧表演,吸引人们观看。文学,离人们如此之近。

  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创新文学传播方式、让文学的声音传得更远?盛典期间,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影视改编作为文学的推广者等活动同步举办。作家、影视剧从业者、新媒体传播者,围绕文学的跨界传播,进行了充分讨论。

  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改编成功案例屡见不鲜。关于文学创作与影视改编的关系,与会者指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影视改编让文学展翅高飞。同时,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遵从不同的创作规律。

  作家杨志军认为,作家和作品可以“破圈”,但作家不可以把“破圈”当做写作目的,文学应该守住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守住新时代创作要求的高标准。作家东西认为,影视剧青睐的是有新意的文学母本,而不是格式化的作品,文学的“破圈”建立在写作的创新和突破之上。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协自2022年启动的两个文学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了“迁徙计划”“扬帆计划”两个子计划,意在拓展文学的影响受众,使优秀文学作品在“圈内圈外”、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据介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共有47部作品获得支持。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善于运用技术革新创新文学传播方式,强化文学的价值延伸,重视向电影、电视、动漫、纪录片、微电影、网络微剧、网络短视频等转化。

  53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矗立起一代代作家攀登文学高峰的路标。文学记录时代,文学滋养生活,文学慰藉心灵。期待中国文学,继续向着高处攀登。(人民日报记者 智春丽) 【编辑:田博群】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美国学者成福州“荣誉村民”:把永泰文书搬进哈佛课堂 - 西沙群岛水域主要民用岛礁测量及海图制作今年底前完成

美国学者成福州“荣誉村民”:把永泰文书搬进哈佛课堂

发布时间:2024-09-20 14:29:43 来源: sp20240920

中新社福州7月2日电 “在福州永泰,发现的东西太多了。”说起福建省福州市的永泰县,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感叹不已,“永泰文书让我们从老百姓自己所写的记录里发现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真实状态”。

在永泰县山区,一种居住与防御一体的乡土建筑——庄寨,展现了福建乃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多样性。近年来,永泰庄寨的建筑及其中保留的大量契约文书,彰显于国际视野,让世界读懂中国乡村、村落家族故事的生生不息。

多年来,宋怡明始终扎根永泰文书研究,持续阐释永泰文书价值,极大提高了永泰文书研究的学界影响力。今年6月,他获得永泰县人民政府授予的“荣誉村民”称号。

6月19日,宋怡明获得福州市永泰县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村民”称号。 池建辉 摄

6月19日,宋怡明获得福州市永泰县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村民”称号。 池建辉 摄

为何这位“洋教授”会与永泰文书结缘?宋怡明近日接受专访时告诉中新社记者,2016年左右,他第一次听到永泰文书的介绍时就被其吸引;次年,他与厦门大学的几位教授一同在永泰展开田野调查。

“永泰文书,让我们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包括家庭怎么富起来、怎么衰弱、怎么处理他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太精彩了!”每每来到永泰,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宋怡明总是和当地村民侃侃而谈。寒暄间,他偶尔还会蹦出几个福州语词汇,颇为风趣幽默。

观碑刻、看契约、寻家谱……活跃在永泰广袤乡野上,宋怡明与厦门大学的师生一同收集了契约、阄书、诉状、收据、唱本、账簿、科仪书等大量民间文书,并深入挖掘这些“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遗产。

2017年开始,宋怡明几乎年年都会带着学生过来,并于2019年在永泰大洋镇昇平庄成立“宋怡明工作室”,参与推动永泰庄寨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图为2019年6月15日航拍的福州市永泰县昇平庄和荣寿庄。(资料图) 张培奋 摄

图为2019年6月15日航拍的福州市永泰县昇平庄和荣寿庄。(资料图) 张培奋 摄

在研究永泰文书过程中,宋怡明提出“契约即产权”“以现代技术构建永泰文书信息生态”“将永泰文书作为高校学生的学术训练场”等学术主张。

“这里的史料太丰富了,对于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谈及调研中挖掘出的数万份契约文书,宋怡明难掩激动。

身为一名学者,宋怡明不遗余力地在厦门大学等中国多所高校开讲永泰文书,甚至把永泰文书搬进了哈佛大学研究生课堂,把哈佛大学的学生带到永泰开展永泰文书研究。

“具体哪一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永泰文书,已经记不住了。”宋怡明表示,在课堂上讲永泰文书,初衷就是希望给学生们讲述最新、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史学资料。

6月16日,在福州市永泰县玉湖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宋怡明(michael szonyi)(前排左二)为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地的高校师生讲解玉湖寨。 张培奋 摄

6月16日,在福州市永泰县玉湖寨,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宋怡明(Michael Szonyi)(前排左二)为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地的高校师生讲解玉湖寨。 张培奋 摄

宋怡明看好永泰文书的现代价值。他认为,就学术而言,很有信心未来用永泰文书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探讨一些被遗忘、学者以前无法讨论的问题。“相信不论是永泰还是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献研究,多多少少也受我们永泰文书研究的影响。”

“永泰文书具有超越学术的价值。”在宋怡明看来,通过永泰文书的研究,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真实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也可能会对解决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产生一些新的处理方式与思维。

对于自己的“荣誉村民”新身份,宋怡明自称“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他坦言,他是代表负责永泰文献研究工作的厦门大学学者团队而获得这一荣誉的,这份荣誉是永泰县政府和永泰当地民众对团队研究的肯定。

(责编:林凡巽、Sun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