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春节假期点燃旅游热 2024年旅游消费或维持上升势头

发布时间:2024-08-11 13:09:22 来源: sp20240811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记者丁雅雯、李唐宁)热门景区现“人从众”景象、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部分旅游目的地机票价格水涨船高……随着超长假期的开启,2024年春节旅游消费格外火热。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旅客选择“返乡+旅游”“1+1”模式过春节,是今年春节旅游火爆的重要原因,预计2024年旅游消费市场有望保持上升势头。

  超长假期点燃游客出行热 2024年春节旅游有望迎新高峰

  “大年初三,我们临时决定自驾去大同,没想到游客这么多!当地连锁酒店几乎全部满房,稍微大一点的餐馆几乎都需要排位。”消费者李女士感叹。

  2024年春节迎来“8+1”超长假期,不少旅客选择“返乡+旅游”“1+1”模式过节。业内人士预计,春节旅游消费有望迎来新高峰。

图为2月14日,游客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游览 (新华社记者 李唐宁 摄)

图为2月14日,游客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游览 (新华社记者 李唐宁 摄)

  “杭州灵隐寺一眼望去,看不到检票口”“大年初三、西湖断桥、人山人海”“景区‘小桥’成‘人桥’”“博物馆春节假期门票全都约满了”……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春节旅游火爆的讨论不绝于耳。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旅游过年”的群体越来越多,旅游消费迎来强劲复苏。截至1月21日,年三十至大年初八的旅游消费(含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提前预订量较去年增长约7倍。

  “在探亲返乡潮以及寒假亲子游、新春跨年游等需求交织下,今年春节预订高峰和热门跟团游产品售罄时间,较往年更为提前。”途牛旅游网有关负责人说。

  去哪儿网有关负责人表示,不少旅客选择“返乡+旅游”“1+1”模式度过春节,大年初二出发的旅客数量相较节中其他几天更多。预计2024年春节旅客量有望达历史新高。

  “南北互跨”成春节旅游关键词

  在“南方小土豆”“北上”感受东北雪乡的同时,不少“东北大冻梨”也“南下”体验南方的暖冬,“南北互跨”成为今年春节旅游趋势。

  途牛旅游网在《2024春节旅游消费预测报告》中指出,春节假期呈现出明显的“南北互跨游”趋势。具体来看,来自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地的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北京、天津、山东、陕西以及东三省的游客则对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等目的地展现出更强烈的旅游意愿。

  “今年春节‘南北互跨’的旅游趋势十分明显。其中,元旦爆火的哈尔滨热度不减,春节的提前预订量远高于全国大盘;而三亚、西双版纳、北海仍是春节热门度假去处,为北方游客过冬提供了更多选择。”美团有关负责人说。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南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满足了消费者探索新鲜事物的心理诉求。而各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了对不同地域市场的宣传和营销活动,有效激发了南北游客相互探访的兴趣,是“南北互跨”游热度不减的重要原因。

  2024年旅游消费有望保持向上势头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在报告中指出,2023年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链得到明显修复。预计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入出境旅游人数合计有望超过2.6亿人次。

  “随着国内经济的回暖,国际航班的恢复和签证政策的放宽,预计2024年国内旅游消费规模持续增长,出境游规模或全面提升。”途牛旅游网副总裁齐春光说。

  齐春光认为,2024年国内旅游消费有以下几方面趋势:一是,文化游继续受到追捧,文化遗产、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旅游等主题将持续受到广泛关注;二是,乡村旅游加速发展,消费者对田园风光、乡村文化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反向旅游”,一些小而美的旅游目的地有望成为“黑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旅游品质和体验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将进一步促进高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增长。预计2024年旅游消费将呈现复苏并加速发展的态势,特色旅游、品质旅游成为主流。”洪勇说。

(责编:赵欣悦、常雪梅)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全民行动凝聚合力,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 山西太原强化安全生产 将打造100个“安全示范小区”

全民行动凝聚合力,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8-11 13:09:23 来源: sp20240811

  全民行动凝聚合力,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今日社评】

  本报特约评论员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公众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养成绿色生活习惯。除要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还需坚持法治方式和道德教化相结合,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激发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1月11日发布。《意见》分为10章共33条,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提出细化举措,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意见》要求,“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并将“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列为七方面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路线图”出炉,亮出了一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人人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首先要以文化人,凝聚共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十分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生态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以生态文化建设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意见》提出:“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这就需要各地推陈出新,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创作出更多关于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同时,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场馆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推动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文化理念,促进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公众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根据《意见》,从推进“光盘行动”,到鼓励绿色出行;从发展绿色旅游,到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答题”。为此,除要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还需坚持法治方式和道德教化相结合,通过法德共治、奖惩并举,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创造性实践,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激发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年来,北京力推碳普惠机制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从2020年起,北京上线“MaaS出行 绿动全城”碳普惠激励行动,激励引导公众绿色出行。2021年,达成全球首笔绿色出行碳普惠交易,实现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闭环。截至2023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近3亿人次,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

  这些亮眼的数据,既是北京推行碳普惠机制卓有成效的见证,也是市民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的缩影。接下来,北京要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为契机,在推动个人碳账户与政府、制造商、金融企业等之间的链接上下工夫,在助力个人碳账户变成绿色资产做文章,促进碳普惠机制升级扩容,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创造出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北京经验”。

  美丽中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要自觉接受生态文化滋养,涵养生态道德,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争当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为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增光添彩。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