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企业家聚海口共商两岸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21 09:37:47 来源: sp20240821

  新华社海口11月7日电  (记者严钰景)以“融合、创新、共赢”为主题的2023台商峰会,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约300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在开幕视频致辞时表示,祖国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以同胞福祉为依归,扎实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广泛汇聚共同迈向和平统一的磅礴力量。两岸交流合作克服困难,日益深化,给广大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台商峰会今年增加琼台青年交流、农业合作等新元素,展现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相信有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良好契机,琼台经济交流融合必将更加深入、更加精彩。

  海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苗延红表示,台商峰会创办5年来,琼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琼台贸易增长3倍多,新增台资企业超过400家。真诚希望台胞台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参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共享自贸港建设红利。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李政宏致辞时表示,海南自贸港建设日新月异,蕴含众多发展机遇,海南结合实际相继出台多项惠台利民措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台商、台资、台青到海南投资、就业、创业、求学。台企联愿进一步加强与海南的联系合作,助力琼台经贸文化交流往来,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开幕式上,6个琼台合作项目举行签约仪式,涉及人才、渔业和食品深加工等。琼台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会、琼台农业合作交流研讨会,同日分别在海口、澄迈举行。

  台商峰会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5届,成为海南对台交流的“名片”和独具特色的两岸交流品牌活动。本届台商峰会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海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

(责编:袁勃、刘叶婷)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90后非遗花灯传承人为家乡造年味儿 - 商务部:中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

90后非遗花灯传承人为家乡造年味儿

发布时间:2024-08-21 09:37:48 来源: sp20240821

  花灯,乌镇过年时的重要文化标志。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新年,街市试灯,好事者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又扎造滚灯及龙象狮马等灯游戏街市,行至元宵为灯节。”旧时,在农历新年到来之前,乌镇民间的一些作坊、店家便开始为筹划灯会忙碌起来。届时,街上、水面上都将出现各式花灯,场面甚是热闹。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国非遗技艺,花灯不仅点亮了这座古镇的夜空,更“点燃”了新春佳节的浓郁氛围。一些年轻人也投身于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为家乡制造浓浓的年味儿。

  “半路出家”但从未“跑路”

  如果去乌镇游玩,很容易就能注意到一家“张恒兴花灯铺”。花灯铺外,数盏形态各异的彩灯交织成一片,绚烂如云霞,引得游客驻足、拍照。铺子里,一名戴着眼镜、有些书生气的年轻人正在埋头做花灯。他就是“张恒兴花灯铺”的花灯师傅高云超,一名留在家乡、用非遗手艺助力打造江南年味儿的90后。

  乌镇本地青年高云超原先在乌镇图书馆工作。2016年下半年,花灯铺师傅的助手离职,人手紧缺,他们找到高云超去帮忙。“花灯铺没有什么业绩要求,还能学一门技术,我愿意来这里试一试。”高云超爽快地答应,自此走上学习花灯制作之路,如今已是第八个年头。

  说起自己的手艺,高云超很谦逊。可一说起他的师父,便滔滔不绝。高云超的师父是南京秦淮灯彩省级非遗传承人顾叶广,十几年前受邀来到乌镇景区制作花灯,直至现在。“师父跟我说,他们整个家族都从事这门手艺,他8岁就开始学做花灯了,到现在应该有40年了。”高云超提到,师父今年做的龙灯,工艺极其复杂精细,从绘图,到扎龙头、粘鳞片,前后要经历几十道工序,耗时两个多月。

  平日里,师徒二人就在花灯铺里做灯。高云超说,刚开始学习时师父会“手把手教”,“他教做一个灯,我跟着做一个,全靠他指导。”高云超说,师父对他的评价是:还可以,虽然手工能力一般,但很有耐心,没有跑路。

  高云超介绍,对于一个“新手”而言,做花灯的起始步骤就很“硬核”。他们先要选有韧性、竹节较长的竹子,按照灯笼大小削竹条。高云超刚开始削的时候,经常被竹子扎到手,“非常疼,店里的创可贴基本都是我用掉的”。

  他介绍,传统手艺里要搓纸线,然后扎骨架,“纸顺着纤维撕成条,搓成线,搓得越细越容易断。但我比较擅长,搓得很好,不容易断,大概因为我之前在图书馆工作,做事比较细致、有耐心。”

  乌镇很小,但也可以很辽阔

  除了跟着师父学习,高云超也会琢磨着创作一些花灯。他曾在游客稀少的时候,花了3天时间尝试创作了一盏鲤鱼灯。高云超调侃说:“如果在工厂流水线,一晚上也许就能做出成百上千的灯笼,而我一天之内都做不出两个鲤鱼灯。”无法批量生产的纯手工作品,成就了非遗技艺独一无二的内涵和光彩。

  今年龙年春节,乌镇依然沿袭历史悠久的灯会习俗,打造老街餐饮环境灯组、水乡栈桥灯组、江南耕田灯组、庭院建筑灯组等不同主题的10个大型灯组、40余种不同花灯,让游客在乌镇体验多样的氛围花灯。春节期间,高云超不仅制作了竹骨龙灯,还带领游客体验传统龙灯制作,感受古老的手工艺。

  对于高云超而言,古镇很小,但也可以很辽阔。曾有人问高云超:“外面的世界很大,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出去闯荡,而是留在镇上呢?”高云超回答:“外面的世界是很大,但是我们的店铺也不‘小’。”

  高云超看到,在乌镇,国风国潮已成为流行文化元素,“年轻人白天穿着汉服,拿着团扇或折扇拍照,晚上提着灯笼漫步,这已成为‘配套’的装束”。

  有不少外国游客对传统花灯也充满兴趣。高云超说,尤其在每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乌镇戏剧节期间,时常会有外国人走进花灯铺好奇地打量,还会问他各种问题,比如花灯的制作方法、具体用途,甚至还会亲身体验简单的制作步骤。高云超说,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把当地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全世界都能看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