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牛排、栗子烧肉,考古现场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饮食

发布时间:2024-08-20 15:39:15 来源: sp20240820

   中新社 合肥5月21日电 题:炖牛排、栗子烧肉,考古现场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饮食

   中新社 记者 张强

  大铜鼎煮牛肉汤、折腿款“蒸锅”、瓜果蔬菜…… 中新社 记者20日走进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探秘2000多年前楚王的饮食清单。

  武王墩墓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是目前中国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5月20日,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中新社 记者 张强 摄

  在考古发掘现场,十多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提取和整理工作。截至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各类文物共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

  记者注意到,武王墩墓九室中的东一室出土文物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可谓是楚王的“厨房”和“餐厅”。

  低氧灭菌室、纺织品文物保护室、无机质文物保护室……考古发掘现场旁边建有几间临时性考古实验室。在这里,研究人员用科技起底楚王的饮食清单。

5月20日,在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人员整理出土的文物和遗存。 中新社 记者 张强 摄

  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说,研究人员系统开展了武王墩墓的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有黄牛、猪、狗等10余种动物;植物遗存发现了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等。

  张治国介绍,中国古人讲究视死如生。这些遗存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饮食偏好,也揭示了当时楚国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古代,鼎一般被作为烹煮器,簋、簠、敦等属于盛放器。张治国称,“武王墩墓出土动植物遗存中,枣、梅子、甜瓜子的量很大。有的鼎里的动物遗存量很大,可能是一道菜肴。目前已经发现的菜肴有炖牛排,还有荤素搭配的栗子烧肉。”

  张治国指着其中一件铜鼎说:“经研究,这里面炖有葫芦、雉等,还加了姜和梅子等配料。”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部分动植物遗存。 中新社 记者 张强 摄

  在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实验室的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域,记者发现了一件罕见的“折叠腿”青铜甗:它三足高挑纤细,“膝盖处”设置折叠机关,折叠可达90度。专家推测,“折叠腿”的设计可能是为了便于携带。这款甗风格迥异,也有可能是外地贵族赠送的随葬礼物。

  据武王墩考古队执行领队方玲介绍,与青铜鼎不同的是,青铜甗由一件青铜底座和一件底部镂空的敞口青铜器组成。“在武王墩墓发现了三件青铜甗。我们现在常用的蒸锅,其实就是甗在漫长历史中演化而来。”

  “5月底基本完成武王墩墓8个副墓室的考古发掘工作,6月开始发掘中墓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对于中墓室的发掘,考古人员为其准备了方舱,后面会把中墓室整体提取到方舱里,这样能够更加精细地同时开展发掘和保护工作”。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持续推进,武王墩墓的神秘面纱将逐步被揭开。(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近观|讲信修睦 - 时政微观察丨从四个“一”,读懂中阿命运共同体

近观|讲信修睦

发布时间:2024-08-20 15:39:16 来源: sp20240820

新华社推出十集英文微纪录片《近观》

以十个古语为线索

探寻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了解“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中国人非常看重诚信

把“信”列入儒家“五常”中

仁、义、礼、智、信

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是社会公认的为人、处世、治国的重要原则

取信于民的传统自古延续至今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

一直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

对老百姓作出的每一次承诺都认真兑现

10多年来

中共领导人民

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兑现了曾许下的庄严承诺

从坚定维护世界和平

到积极履行扩大开放、合作共赢之诺

“讲信修睦”的理念传承数千年

至今体现在中国外交实践中

总策划:傅华

总监制:吕岩松

出品人:袁炳忠 刘健

策划:孙承斌 王进业 李俊

监制:常爱玲 李忠发 李志晖 周宁 令伟家

制片:焦旭锋 许林贵 王小鹏 周继坚 高洁

屈萌 张云龙 缪晓娟 爱华 商洋 于晓华

撰稿:王小鹏 于晓华 檀易晓 卓越

导演:卓越 檀易晓 李丽洋 常兆媛 崔莺馨 赵丹阳

文字指导:王学斌

讲述人:李柯

统筹:陈知春 李响 何强 韩函

终审:何莉 曹建礼 冯璇

参与记者:杨湛菲 周琳 吴振东

编辑:李悦 郭依格 周杉

设计:殷哲伦

书法:蒋敏

执行导演:胡培培 王文隆

制片主任:王烨

摄影:王毅 柴钰峰 王烨

摄影助理:袁晓琦 曹江涛

后期剪辑:王亦白 戴金鑫 崔跃伟

调色:石恒

音乐:高腾飞

灯光:陈泓冶 张移恒

化妆:乔姣姣 刘阳

指导单位:

国家文物局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版本馆

鸣谢: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大学

联合承制:

新华社上海分社

新华通讯社 出品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