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文博热”升温 多家文博场所进入“夏令时”

发布时间:2024-09-19 22:23:55 来源: sp20240919

  穿过春秋战国的烟火,载来诸子百家的争鸣,正值暑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厅里游客络绎不绝,各个时期的运河船只模型让人目不暇接,借助相应设备还能一窥船的内部构造。站在模拟复原的“沙飞船”甲板上,游客能感受河流涌动,看到古时大运河畔的繁华景象。

  这个暑期,“文博热”持续升温。全国多所博物馆植根自身馆藏资源,或借助AI、VR等前沿科技,或联动其他文化场所,推出许多新意十足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既让文物更加鲜活、历史人文景观更加生动,也让游客能够“常逛常新”,为文旅消费再添活力。

  “四九城里听钟声”。在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里的交互装置前,观众戴上耳机,轻触互动屏,观众可选择“四九城”里任意一座城门上听到的钟声。走到中心券洞,游客可以观赏一场沉浸光影秀《共鸣》,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了解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和特色、计时报时运行机制。

游客在鼓楼展馆体验交互装置。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游客在鼓楼展馆体验交互装置。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7月20日晚,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中庭放映,这是该馆在“光影‘知’旅——2024年暑期主旋律电影放映季”活动上放映的第一部电影。为了丰富观影体验,活动还设置了“集贴纸,获奖励”“谈感悟,赢文创”共2个观影任务,游客完成任务将可获得博物馆精美文创、正版电影海报盲盒及实践证明。

  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景剧本演绎游戏,采用“实景+沉浸式剧情+游戏式互动”模式,带给游客全新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同时,博物馆还为各地游客准备了《北邙千秋》沉浸式交互游戏,让游客在展厅内一步步追踪真相,进一步了解博物馆所展示的历史和相关人物。

  相关数据显示,6月以来“博物馆”在生活服务平台上的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1%,其中西安、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汉成为搜索热度最高的五大城市。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更好满足暑假游客参观需求,多家文博场所已经进入了“夏令时”,实行周一不闭馆、延时开放、调整预约政策等措施。

  每逢暑假,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入口处,游客总是摩肩接踵、排起长龙。据悉,故宫博物院近日优化了入院流程,新增8个检票口,并实行“先安检后检票”,提升游客入场效率;在端门广场西侧和协和门以东两个观众排队集中的区域增设临时厕所,并将急救包配发到开放区域几十个点位,为观众提供相应帮助。

游客在午门广场有序排队检票。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游客在午门广场有序排队检票。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

  得益于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扩大等因素,外国游客来华保持高位热度。成都博物馆针对境外游客推出了邮箱预约方式,方便没有微信或中国手机号码的游客预约参观。更新门票预约网页端和手机端界面,支持中英双语。此外,馆内有中、英、日、韩四个语种的标识标牌,展览展板文字和说明牌为中英双语,Visa卡也可以在所有文创区的Pos机上使用。

  如今,“了解一座城市,先走进博物馆”已成许多游客的共识。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要进一步优化供给能力与服务能力,保持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满足海外游客对“何以中国”的好奇与探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超】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 广泛汇聚民意 彰显制度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观察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发布时间:2024-09-19 22:23:56 来源: sp20240919

原标题: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从而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难题和关键问题。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新态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速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放眼国际竞争态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前沿和主要阵地,亟须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但也要认识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境况尚未根本改变。唯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大规模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挑战在于如何处理好教育“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比如,一些地方企业“招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其深层原因在于现行培养模式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一些地方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协同育人机制,教学与科研相脱节,教育与产业耦合性不佳,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弱、动手能力差。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做好发展高质量教育三篇大文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需要做好三篇大文章。

做好基础教育大文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于夯实基础教育。创新素养的提升要从娃娃抓起,提升科学教育比重,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鼓励自由探索,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大力推广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推进优质科普资源进校园,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兴趣。不断探索针对智力超常的拔尖青少年人才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培育一支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技自立自强伟业和堪当建设科技强国重任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后备军。

做好高等教育大文章。高等院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阵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层级化、专业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加快建设优势学科。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长周期、贯通式培养模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池。改革教学体系,优化创新人才培育的教学平台,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更好发挥数字赋能作用,让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打造学术氛围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育人平台。

做好职业教育大文章。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迅猛发展,我国应培养一大批适应智能技术挑战、胜任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环境,拓宽高校、企业、产业界合作育人的宽度,提升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深度,通过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大军为科技自立自强蓄势赋能。

构建教育、科技、产业融合互促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构建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融合互促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方参与、民主决策、多方互惠、利益共享的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坚持系统观念,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教育系统内部也应通盘筹划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等不同层级人才培养工作,从师资队伍、资金支持、业态环境、激励约束等方面统筹谋划,形成一体化、链条式的学生“全学习周期”的制度安排。

创新人才的评价应跳出传统学科评价体系“窠臼”,淡化学科边界,注重过程评价,关注非智力因素,探索适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进入工作阶段后,应注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聚焦束缚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堵点痛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

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统筹“破四唯”与“立新标”,充分认识并理解科研工作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避免比照行政干部管科研人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项目,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科研团队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涵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作者:樊继达,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乔业琼、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