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网络视听大会揭幕 快手聚势赋能网络视听行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8-20 11:24:42 来源: sp20240820

  3月28日,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本届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在主论坛上,快手联合创始人杨远熙发表了《云程发轫,向新而行,快手聚势赋能网络视听行业新质生产力》主题演讲,重点分享了快手在优质内容、创新技术等领域的探索和经验。

  杨远熙表示,快手始终坚持平等普惠的初心,加快自我迭代,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从传播主流价值、深耕数实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核心技术等多维度探索,在力求取得新质生产力蓬勃生发的同时,努力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快手联合创始人杨远熙发表主题演讲

  在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快手自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快手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平台全年经调整后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全年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全年电商GMV首次突破万亿规模。

  平台快速发展的背后,得益于快手日渐繁荣的多元内容生态。在快手,不仅可以看到村晚、村BA等特色IP活动,还能足不出户逛云上庙会、看年俗盛景,越来越多用户的内容需求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快手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内容形式。在短剧行业兴起之初,快手便一直积极布局站内短剧业务生态,并且不断向行业输送优质的短剧作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在快手播放量破亿的星芒短剧达326部,短剧创作者规模超10万,短剧日活用户数达2.7亿,短剧付费用户同比增幅3倍。今年,快手还参与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与行业共同拓展新质生产力在网络视听内容创作方面的内涵和外延。

现场展示区

  以好内容为根基,5G、云计算、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于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实体企业,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快手始终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发展,仅2023年,快手研发支出达123亿元,主要用于探索各项前沿技术。”杨远熙说。

  在智能视频处理领域,快手推出的自研智能视频处理芯片SL200,是目前行业中压缩率最高的视频芯片,在MSU2022世界编码大赛的6个子赛道的24项评测中,该视频处理芯片取得了16项第一的优秀成绩。凭借行业领先的视频处理性能与智能视频处理技术,SL200还斩获了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为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能。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快手AI团队自主研发了大语言模型“快意”和文生图大模型“可图”。据悉,“快意”大模型最新的175B版本,已经达到ChatGPT3.5的水平,追赶GPT4。

  杨远熙还表示,面向未来行业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快手始终愿意与行业伙伴携手,不断探索和优化内容、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形式,共同推动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力量。

  此外,在大会现场,由快手直播打造的“守艺匠心,在快手见传承”主题展位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展位分为互动体验区和“快手直播大舞台”才艺展示区,不仅有书法、拓印、脸谱绘画等传统文化的体验,让参与者可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传统艺术品。在“快手直播大舞台”展示区,梅派京剧男旦董飞、京胡傅立强、古筝琬儿、擅长国画创作的墨羽子轩依次登台,为观众亮出自己的绝活。快手希望通过打造特色“国潮”线下互动展,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大众形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才艺展示区

  据了解,本届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共举办1个展览、1个主论坛、30余场主题论坛和发布活动,2000余家业内企业和机构、5000余位行业代表参会。大会重点围绕深耕精品内容、壮大主流舆论、强化科技赋能、深化行业治理、加强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聚焦微短剧国际传播、网络视听内容出海、城市国际传播、国际网红传播等内容,组织论坛、发布会、首映礼、合作签约等活动。

【编辑:胡寒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科技小院遍陇原 创新成果进田间 - 达达快送屠彦萍获瑞幸咖啡“年度金牌骑士”:系唯一女骑手,“零超时、零投诉”

科技小院遍陇原 创新成果进田间

发布时间:2024-08-20 11:24:44 来源: sp20240820

原标题:科技小院遍陇原 创新成果进田间

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达板镇红柳村,村民在田间播种马铃薯。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达板镇红柳村,村民在田间播种马铃薯。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田间试验、高产示范、指导培训……这几天,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的师生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他们正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普宣传。

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是由甘肃农业大学针对临洮马铃薯特色产业牵头组建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像这样的科技小院,甘肃农业大学已获批建立了21个,分布在甘肃省内10个市、州。这些科技小院的服务范围涵盖甘肃省主要栽培农作物和特色畜禽类。它们的建立为打造乡村振兴“青年样本”,助推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

创新培养模式,孕育“三农”人才

消毒、扎针、注射……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一名研究生正在参与牦牛疾病诊治。他告诉记者:“通过参与项目和基地建设,我提高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三农’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每年约有30多名研究生在此从事牦牛高效健康养殖与疾病诊治、圈舍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等实践活动。

夏河牦牛科技小院负责人余四九介绍,学生经常走进牧区,了解牧民在牦牛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牧民为牦牛建立健康档案、完成人工授精和妊娠诊断等工作,践行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科技培训和服务。

“我们还形成了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的模式。”余四九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

不只是夏河县,甘肃各地的科技小院都坚持深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运行以来,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参与研究工作。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建成后,邀请国外畜牧专家前来作学术报告和技术指导,培训师生共计270人次。

加强科技赋能,助推成果转化

科技小院解决了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需求脱节问题,找到了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甘肃省永昌县是传统养羊大县,有天然草场4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近300万亩,为奶绵羊养殖创造了条件。科技小院科研团队发现,虽然该县畜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但也存在养殖设施落后、牧民营养健康意识差、品牌增值渠道有限等问题。

2022年,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获批建设。小院围绕永昌奶绵羊这一特色产业,培养“产教融合”专业人才,为奶绵羊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通过科学研究,选育出泌乳能力强的核心群种羊360只,优化奶绵羊人工授精技术等,使牧场全年有计划地均衡繁殖奶绵羊。科技小院推广的东湖杂交羊,和传统肉羊相比缩短了30天育肥周期,降低了150—200元成本。

“生产一线是孕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丰厚土壤,我们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负责人王继卿说,小院与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施项目,大大提升了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已实现年产值1160万元,每户农户年增收12153元。

无独有偶。甘肃天祝细毛羊科技小院推广的细毛羊受到了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广大养殖户的青睐,这种羊具有耐寒、生长快、产肉量高等特点。

“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地方绵羊的生长速度提高了29%,产肉量增加了30%,每只杂交品种肉羊比普通细毛羊多产3公斤羊肉。”甘肃天祝细毛羊科技小院负责人李少斌介绍,“近3年,小院出栏21万只杂交品种肉羊,累计增加5000余万元产值,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科技小院的师生在农村常驻,了解农民的所急所盼、所需所求,解决农民专业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的问题,着力打通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此外,科技小院的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建设科技小院也有利于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司怀军表示:“我校科技小院带领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这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我们将继续推进科技小院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陈逸凡)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