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之后,国家数据局要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31 19:23:49 来源: sp20240731

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在北京正式揭牌。 中新社 记者 蒋启明 摄

  文/王恩博

  在官宣组建国家数据局7个多月后,国家数据局这一备受关注的新机构于10月25日上午揭牌。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为何要组建国家数据局?新机构成立后,首要任务是什么?

  释放数据乘数效应

  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亦被视作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

  富集的数据资源无疑是一笔财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数据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创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

  但让如此乘数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并不简单。比如海量数据资源如何用好、怎么盘活,就需要仔细考量。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直言,目前中国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开发程度还较低,利用水平也不高,普遍存在开发动力不足,利用活力不够问题,导致大量数据沉淀在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平台企业内,无法发挥其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指出,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愿、不敢、不会”等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整体数据意识和数字技能欠缺,看不到数据价值或者不具备数据价值变现能力,难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难以实现数字认知和能力的跃迁。

  国家数据局承载厚望

  激活数据生产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新组建的国家数据局被寄予厚望。

  ——统一数据资源管理。

  张立分析称,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将从国家层面统一领导和协调数据资源管理,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重点领域典型数据应用为切入点,加强数据合规监管,督促各方提升数据意识和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打造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繁荣发展。

  ——激活数据效能。

  专家认为,组建国家数据局,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融合,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整合,是抓抢数字经济发展先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释放数据供给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

  ——促进数据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和有效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数据与土地、资本、劳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其开发与治理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数据的可复制性、使用无损性等导致数据产权界定和安全管理边界难以界定。组建国家数据局,将有力促进数据要素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和有效治理,以数据强国支撑数字中国的建设。

  建立数据基础制度或成首要任务

  正式“露面”后,国家数据局各项具体工作料将逐渐明晰。新机构接下来要做什么?

  当前背景下,国家数据局成立的首要任务即建立数据基础制度。

  张立表示,数字经济时代面临数据确权、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等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是典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匹配问题。

  在他看来,当前背景下,国家数据局成立的首要任务即建立数据基础制度,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规则体系,找到数据合规可信与数据价值实现之间的平衡点,有效破解激活数据新要素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推动数字经济规范高效发展。

  “数据要素制度是数字经济‘中国方案’的基础。”张向宏提到,目前中国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种单位拥有海量数据资源,但由于存在权属不清、激励不足、约束刚性等问题,数据加工生产和交易流通中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不愿和不敢把数据拿出来的数据主体机构大量存在;二是随意和无序使用现象普遍。

  张向宏认为,因此,中国将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方面,建立数据要素制度体系,为数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刘欢】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须对AI技术进行制度规范和约束 - 开拓共创未来的机遇之路

须对AI技术进行制度规范和约束

发布时间:2024-07-31 19:23:50 来源: sp20240731

原标题:须对AI技术进行制度规范和约束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靠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早已经无可避免地渗入到了写作领域。当人们还在惊叹于AI文章的流畅结构、精准表达之时,有一部分人已熟练地把ChatGPT当作撰写学术论文的工具。

日前,江苏省科技厅监督评估处处长顾俊在做客江苏广电总台新闻频道《政风热线》时回应称,将组织开展科技人员公开发表论文的自查和抽查,并开展科技伦理审查,引导科技人员提高诚信意识。

那么,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究竟能否用于学术论文写作?如何防范AI技术滥用带来的学术不端现象?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业内学者。

产生的学术不端风险不容忽视

不能否认,ChatGPT能生成连贯的、有逻辑性的文章,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此产生的学术不端风险不容忽视。国外已有研究人员发现,ChatGPT所给的回答都是基于它模型训练的海量数据,有时可能会限制人们的思维,甚至有些回答并不准确,比如只选择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进行佐证,忽视其他数据。

12月1日,《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记者查询后并未在其中找到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条款。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和科研组织对ChatGPT写论文的规定还未明确细化,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只要出现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都是严查重罚的对象。

11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第二批不端行为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数量最多的不端行为是抄袭、剽窃、伪造各种信息,总数达15人,占比62.5%。记者了解到,国内已有省份对科研论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查,重点检查抄袭、造假和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现象,虽然没有专门针对ChatGPT,但是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与之相关。

江苏省科技厅监督评估处相关负责人说,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同时,要求各单位对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不端问题自查和清理,科技部门不定期组织开展主动抽查工作,不断更新学术不端治理程序和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防范AI技术滥用带来的学术不端,将是科技管理部门今后重点监管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已有科研单位在开发相应软件,用于AI写论文的查重工作,今后想利用ChatGPT写论文获得荣誉奖励和科研项目将越来越难。

如何面对避无可避的AI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千目,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大数据挖掘研究。在他看来,当人们在谈论AI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时,更应当看到它们所带来的便捷与进步。

“AI技术是科研辅助工具之一,它让我们对某个问题调研更便捷、分析更明确、研判更精细,资料收集和信息反馈更全面和完整,如果我们合理地运用这个工具,对科研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论文)的整体提升会有较大作用。”李千目解释说。

那么,在实践中AI技术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而不是成为抄袭造假的工具?

李千目表示,首先要有制度规范,并约束AI技术的使用,比如12月1日起实施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希望对这些制度、标准进行广泛地宣贯,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去了解、遵循。

其次是提升社会各界对AI技术的认知。李千目认为,在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每个阶段,抄袭几乎无法完全避免,利用AI技术进行抄袭、剽窃并谋取某些利益,必须严厉打击。但是,提升人们对AI技术的认知并推广使用,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

“比如利用AI广泛地采集信息,让我们的论点和思路更加可行、更加有效,这件事情本身不是坏事。”李千目说,面对海量数据,他们很难全面有效地收集所需信息,而AI工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但出于各种原因,很多将AI用于科研论文的作者并不乐于披露这个事实。“我坚持认为,在论文写作和数据收集中使用到AI技术,必须在参考文献里进行标注。”李千目说。

不难看出,AI在当下科研工作中已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人们似乎也别无选择——面对AI,不必回避,也避无可避。

目前,国外已有高校宣布解除ChatGPT使用禁令,并推出了详细的使用原则。因此,多位科研工作者向记者表示,对AI技术在科研工作中的使用不应一刀切地反对,也不能对AI带来的学术不端行为放任不管。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