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看大陆:山西太原蒙山大佛 “消失”600多年后“重生”

发布时间:2024-09-14 20:30:58 来源: sp20240914

   中新网 北京2月5日电 近日,台湾《联合报》发表了有关山西省太原市的报道,追溯了蒙山大佛和开化寺的历史。

蒙山大佛。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指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的蒙山大佛,坐落在太原市西南部,距今已有约1500年,大佛龛依山开凿,佛阁依大佛龛建造,是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这座大佛为结跏趺坐式释迦牟尼坐像,高约63米,造像体态丰满,突破了当时流行的秀骨清像之风。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齐文宣帝为蒙山寺庙赐额“开化”,开始依山凿刻佛像,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铁凿之声传数十里而不绝。历经北齐五帝、20余年,大佛终于完成。其开光日,天下名僧齐集,山上冠盖云集,可谓“佛阁腾云雾,人家结市阛”,此处成为净土宗早期道场,是昙鸾大师传法之地。

开化寺。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相传,还是唐国公的李渊曾到蒙山礼佛,夜梦化佛,满室豪光万丈,自此下定起兵之心,并为寺庙复名开化寺。但唐武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灭佛”政策,开化寺佛阁被毁,但蒙山大佛依然屹立不倒。至唐乾宁二年,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重修大佛阁。无奈元末动荡,寺庙又被毁,大佛也渐渐不为世人所知。

  “消失”600多年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次地名普查中,大佛遗迹被一位名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他观察到,平直陡峭的山崖中有一处崖壁如大肚隆起,后经考证,此乃大佛胸部,其他部位深埋在厚数十米的土石里。在多方努力下,清理修复工程展开,蒙山大佛再现于世。(完)

【编辑:张燕玲】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乡村行·看振兴)红薯熟了 日子甜了 - 王毅同韩国外长赵兑烈通电话

(乡村行·看振兴)红薯熟了 日子甜了

发布时间:2024-09-14 20:30:58 来源: sp20240914

   中新网 晋城10月27日电 题:红薯熟了  日子甜了

  作者 高瑞峰 杜艾戎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山西省高平市北凹村,挖薯机顺着地垄隆隆驶过,一垄垄红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

  “红薯早收不够甜,会有青气味。”50岁的北凹村村民韩香娥有着几十年的种薯经验,她说,霜杀百草,下霜使红薯藤蔓枯萎,淀粉更多转化为糖分,这时候刨挖的红薯更软糯香甜。

山西省高平市,村民正在采收红薯。 杜艾戎 摄

  北凹村地处高平市石末乡西南,是该市红薯种植首批会员制试点村。北凹村成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按照“五统一”(统一组织方式、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收购)模式,发展红薯产业。

  “周边无工矿企业,海拔高、无霜期长、土壤富硒,红薯种植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基础良好。”石末乡乡长朱琳介绍,近年来,该乡以“红薯小镇”为目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事体验+物联技术”等,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5000余亩。

山西省高平市北凹村,红薯种出“甜日子”。  杜艾戎 摄

  北凹村流转土地近千亩,推广种植脱毒薯苗“神农一号”和标准化种植技术,从红薯种植、施肥、控旺、收获等各环节,对薯农进行全过程全流程技术指导。为便于红薯长久入窖储存,该村建起了智能红薯窖,可存储红薯400万斤左右。

  红薯产业是高平市“五彩农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近年,该市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在泽州县北义城和高平市石末乡、河西镇等地,引进红薯新品种70余种,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1400余亩,全产业链发展,“小红薯”种出了富民“大产业”。

  “立足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叫响‘红薯小镇’品牌。”朱琳介绍,将持续提升当地红薯产业知名度、竞争力和附加值,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石末乡注册的“紫峰红”红薯品牌已取得“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认证,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韩香娥一家有13亩耕地,一半种谷子、一半种红薯,亩均收入4300元至4500元。“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引进了大公司,一年四季有活儿干。”韩香娥边择红薯边说,村民把红薯比作“金疙瘩”。今年,她家除去孩子们在外的打工收入,家庭年收入预计突破5万元。(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