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多所学校刮起“绿色小旋风” 植树节里播种希望

发布时间:2024-09-11 18:36:52 来源: sp20240911

   中新网 杭州3月12日电 (童笑雨 孔颖 陈金燕)3月12日是中国第46个植树节,浙江多所学校刮起绿色植树“小旋风”,纷纷开展植树节相关活动,不仅让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

学生在指导下植树。杭州市康运幼儿园供图

  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对教室的打扫和装点,开展了一场“洁齐美”大比评。他们在校园里植绿、种绿,还走进种植基地和村庄,参与植树活动。通过交流,他们明白,植树造林不仅能为大自然增添绿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造福人类。

  植树节只是一个开始,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的绿色行动会一直持续下去。该校将定期组织学生照顾这些小树苗,让它们健康成长。同时,还将继续开展更多有趣的环保活动,让绿色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菰城新绿”实践小队的学生也开展一场主题为“共植健康树,共享一片绿”的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州市环保协会秘书长刘慧的讲解下,他们知道了植树的要领,通过挑选、挖掘、种植,一棵棵小树苗稳稳地站立在了土地上。

  植树活动结束后,来自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吴文婷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环境立法知识普及课和知识竞答,通过这些活动更让孩子们了解环保能源、全国生态日、植树节等相关知识。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植’此青绿拥抱春天——2024集团植树节”系列活动。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师生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和谐校园、文明先行的带头人,爱护花草树木,珍惜生命,为大地注入生命的活力,为蓝天增添生动的色彩,为校园筑就坚固的绿色长城。

  在浙江杭州,杭州市康运幼儿园“乐耕”陪伴营带着学生一起在种植体验中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并在家长的带领下,畅谈春季种植的蔬菜和植物。现场,孩子们手拿工具和幼树苗,播种春天的希望,并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给小树苗制作了“专属的树牌”,呼吁大家爱绿、护绿、争做一名护绿小使者。(完)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 一条木栈道开出“幸福路”

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11 18:36:53 来源: sp20240911

原标题: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在生态环境部1月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说,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32.9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比2019年下降了16.7%,优良天数比率达85.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数字化治理体系智慧高效

科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李红兵说,信息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提升,推动政务高效运转取得新进展。

目前,生态环境部建设了智慧高效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集成生态环境、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9类数据资源,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个专题应用,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

李红兵说,生态环境部还在持续深化空气质量保障和监督帮扶、水环境、污染地块、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碳市场等基础数据空间展示和业务化应用场景开发,开辟执法监督线上战场,做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到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通过信息化手段,生态环境部推动职能履行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效率提升。“我们还推动数据共享共用,建成各类主题库、专题库,向各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200余项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接入并综合开发利用人口、气象、水利、电力等多元数据,为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综合研判、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李红兵说。

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说,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保工作,与有关地方合力开展有益探索,为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来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与2014年、2018年相比,2023年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57.3%、23.8%,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上升了36.4、14.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孙守亮说,各地还不断创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其中,京津冀探索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优化区域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协调机制;粤港澳深化生态环保合作交流机制,协商处理空气、饮用水、固体废物等区域性环境难题;长三角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生态环境领域信用联合奖惩;长江流域推进水生态考核,川渝两地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黄河流域开展并完成2.6万余个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等。

裴晓菲说,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生态环境部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抓好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