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走进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4-07-29 10:14:28 来源: sp20240729

7月2日拍摄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7月2日拍摄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郭宇靖、吉宁、张骁)“早上好!”拉开车门,车内响起轻柔问候。“我感到有一点热。”坐进主驾,空调自动送出凉风。越来越多中国的智能汽车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对话,随时满足各种需求,背后的算力支持正是来自人工智能技术。

  7月2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京开幕,一系列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亮相。

  AI大模型作词、作曲生成的《数字北京欢迎您》,让人人都能成为MV主角;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多种数据源辅助的知乎“直达”,提供提问、搜索和归纳的信息服务;搭载自主训练大模型的数字人,以“智能助理”身份在无人商超、医院等场景进行引导服务……

7月2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沉浸式体验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7月2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沉浸式体验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近年来,中国掀起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面向日常生活的应用纷纷涌现。从吟诗作画、影视创作到答疑解惑、生产制造,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千行百业赋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寻常百姓家”。

  根据个人的电子病历、检查报告、体检报告等个性化资料给出初步诊断和就医建议;1分钟内完成试卷的扫描和批改,模拟老师的语气和笔迹进行批注……越来越多的应用加速落地,为生活增添更多可能。

  “我现在搜索一个问题,经常先用大模型产品寻找答案,国内产品的使用体验越来越好。”北京一家科技企业员工刘强说。

7月2日,工作人员在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沉浸式体验区与数字人交流。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7月2日,工作人员在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沉浸式体验区与数字人交流。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不仅如此,大模型还在赋能中国基层治理,为政务服务配上数据大脑。6月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上线“亦智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目前已在智能政务、智能决策、实验室智能监管等8个细分场景率先落地。

  “平台将支撑各部门应用大模型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并率先在部门协同、科学决策等领域试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磊说。

  论坛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通过网信办备案的大模型产品达166个,其中来自北京的有71个。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北京相关企业2200余家,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

(责编:蒋成柳、牛镛)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以电流画图像,“透视”大坝病灶 - 湖南祁阳课后服务百花齐放 学生“菜单式”选课

以电流画图像,“透视”大坝病灶

发布时间:2024-07-29 10:14:29 来源: sp20240729

原标题:以电流画图像,“透视”大坝病灶

近日,在江西一处堤坝上,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院长邓居智跟同事们,将一卷卷红色的电缆从车上拿下,用它们将钉入土内的钢钎(电极)联接起来。

“这些是金属电极,我们根据需要布设电极后,就可以给堤坝做检查。”邓居智说,启动与电缆连接的主机,电流便可在堤坝体内传导。遇到不同的地质体,电流大小会发生变化,地面的测量电场也会随之改变。“这就如同用电流为大坝画三维图像,从而‘透视’坝体结构,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管涌、渗流等隐患。”邓居智说。

邓居智使用的仪器,是东华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DSDT-3型双分布式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以往,此类仪器多依靠国外进口。邓居智深知,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自2000年开始,他便开始关注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的相关问题。2007年的一次国际合作项目,让他坚定决心自主研制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

“要研制这套系统,核心在于攻克供电和测量电极之间的智能切换以及双分布式测量方式这两个难题。”邓居智回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供电和测量电极之间的切换工作就必须人工来完成。

“网络查不到任何相关技术的具体资料,我们只能根据要实现的功能不断尝试。”邓居智介绍,从2007年开始,团队研究了多套方法。经过反复测试,他们最终在2011年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三维电阻率“CT”系统样机。

邓居智说,当时研制出的样机很笨重。如今,这套仪器已经升级到了第四代。其不同机型可分别用于中深部铀资源勘探、地下空洞探测、堤坝隐患探测、垃圾填埋场渗漏探测及考古等领域。

2020年7月,江西连降暴雨,赣江、鄱阳湖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邓居智团队带着仪器前往抗洪一线。团队先后在赣江新区、永修县九合联圩、彭泽县芙蓉堤、庐山市区、鄱阳镇邓—彭家村等危堤,开展“堤坝CT体检”工作,排查并指导修复蚁穴、孔洞和管涌泡泉通道等隐患200余处。通常情况下,完成数据采集后,该设备只需2-3个小时就能得到堤坝的三维电阻率结构图,直观地了解到内部情况。如果情况紧急,半个小时就能得到二维成像图。不仅如此,这套设备还在江西省海昏侯墓考古、贵溪市雷溪乡突发地面塌陷应急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 魏依晨)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