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诞生首个“百亿村”

发布时间:2024-09-19 20:49:05 来源: sp20240919

  推进“百千万工程”见实效,雁田村组两级总资产达102.6亿元

  东莞诞生首个“百亿村”

  南方日报讯 (记者/施美)1月31日,记者从东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获悉,雁田村已成为东莞首个“百亿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凤岗雁田村组两级总资产突破百亿元,高达102.6亿元,东莞首个“百亿村”由此诞生。

  “雁田村要做东莞的一个榜样村,成为资产百亿的村是我们奋斗的首要目标。”在雁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泽荣看来,作为东莞“百千万工程”的七个标杆村之一,雁田村资产破百亿是必须完成的目标。

  一年来,雁田村率先出台了村级“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擎,以“项目为王”、打造现代化产业园为牵引,推动“村企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另外,雁田村还落实科技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天安、京东重点产业平台和项目,培育打造制造产业集聚区、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终“百亿村”目标得以实现。

  “我们的村企合作是与企业共同出资,并不是以土地作价。同时,雁田村以分配物业为主,日积月累不断壮大集体资产。”邓泽荣表示,雁田村侧重产业引领特色,以新型产业平台为依托,引导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聚,而不仅仅依靠“卖地”一锤子买卖。

  东莞首个“百亿村”雁田村用实干为全省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雁田经验”。东莞农村集体资产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发展强劲的同时也面临收入来源单一等短板和瓶颈。东莞提出要创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探索多元发展道路,增加“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村域经济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最小单位,而诞生首个百亿村是东莞抓“头号工程”的发力点之一。不仅仅是雁田村,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东莞综合考虑发展基础、特色亮点、片区分布等因素,在全市选取7个代表性强的村(社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典型村,为全市各村(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经验借鉴。

  过去一年,东莞依据自身“镇强村兴”的特点统筹近270亿元资金,创新打造“127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建成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完成364个美丽圩镇示范项目,创建72个特色精品村,“零分红”村从29个降至18个。2024年,东莞还将加快谋划新一批典型村,实现镇街全覆盖。

  统筹:郭文君 【编辑:李润泽】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电影“发疯营销”可以理解,但不是长久之计 - 台湾青年走上街头抗议民进党当局延长义务兵役期 国台办回应

电影“发疯营销”可以理解,但不是长久之计

发布时间:2024-09-19 20:49:05 来源: sp20240919

  “发疯营销”正在渗透到影视作品宣发中,《拯救嫌疑人》“年度最疯女性反杀犯罪悬疑大片”,《河边的错误》“没有真相,不如发疯”,《二手杰作》“先成功后发疯”,《涉过愤怒的海》“哪有不疯的”“疯出新高度”,《无价之宝》“张译带孩子主打一个疯”,《龙城》“最狗血的一家人,最疯狂的家务事”……这些“发疯营销”,有的是官方主动发布,有的是网友自发贴标签,有的被认为形容得比较贴切,有的则被批评蹭热度。

  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消失的她》,“全员发疯”“女性反杀”是帮助它票房登顶的两大利器,也是收割流行多时“发疯文学”红利最多的一部作品,无形中撕开了“发疯营销”的口子,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收益”的宣发策略。但就像以往盛行的营销模式一样,“发疯营销”最好的果子被摘过之后,尾随者多少有些尴尬,同时紧跟《消失的她》与《孤注一掷》宣发思路的《鹦鹉杀》,口碑与票房均反响平平。

  《河边的错误》讲的是“疯子杀人”的故事,且开放式结局,也吻合“没有真相”的定位,但“没有真相,不如发疯”的宣传口号,更接近于创作者拒绝阐释的动机,用于躲避情节上一些含糊、不宜清晰描述的点。虽然电影里有多个角色是“疯子”,但《河边的错误》使用“发疯营销”,显然是误解了“发疯文学”的真实含义——“发疯文学”是以“发疯”的名义说出一些冷峻的事实,是以癫狂的外在掩饰冰冷的理性,如果把“发疯文学”真当成了必须有疯子,这显然有所曲解。

  还是有许多观众,接受并理解《河边的错误》所走的“发疯营销”路线,因为在一个观影热度并不强烈的档期内,在一个对文艺创作缺乏多元理解并报以宽容的舆论环境下,走严肃的、贴近作品本意的宣传路线,很容易给电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片方与主创在这种压力下,还未展示真容恐怕就已经遭受抛弃,种种方案对比之下,会发觉不如“先疯为敬”——不知从何时起,“发疯”在有营销效果的同时,也有了“保护色”的作用。

  “发疯营销”不是不可以继续做,但前提是作品质量能够划归“优秀”行列,当故事好看了,观众会自觉找到情节或人物与“发疯”之间的明面或潜在联系,实现一次银幕上下的情绪互动。而当一部作品处在及格分上下,甚至质量难以拿上台面的时候,“发疯营销”岂止容易被当成蹭热度,甚至会被认为是“欺诈营销”。所以,归根结底,不是“发疯营销”有多大问题,而是戴这个帽子进行传播的作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最近一两周,电影票房低迷,工作日期间每日票房徘徊于一两千万之间。暑期档票房劲爆之后,国庆档后继乏力,观众观影热情不足,这给1个多月来新上映的影片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成本小、效果好的宣传,成为最理想的选择。而之所以还有如此多的影视作品走“发疯营销”路线,根本原因还在于“发疯文学”的热度还在,观众与网友对于舆论中出现的“发疯”字眼,还保持比较敏感的关注,如果“发疯文学”彻底凉了,相信这些影视作品也不会贸然使用这一热词。

  有网友对“发疯营销”反感,除了对影片质量不满、认为作品与营销反差较大之外,还在于“发疯营销”并没有真正踩准点,仅有“发疯”的皮相,没掌握“发疯”的精髓。“发疯文学”在表面的激动、形式的张狂之外,内里其实藏着深深的无力感,无奈的疲倦感等,电影想要更为直接地击中观众内心,不如绕过“发疯营销”,让作品更直接地面对观众当下的情感需求,给出既能代表电影风格又能与观众需求吻合的新的关键词。

  对“发疯文学”的一知半解,导致了“发疯营销”的胡言乱语,以后哪怕再有作品非常适合“发疯营销”,恐怕愿意相信的人也不多了。真正具有“发疯文学”精髓与内涵的电影还没出现,希望到这样的作品面世时,创作者与观众都能够处在另外一种可以共振的情绪中,不用发疯,也能实现双向奔赴。

  韩浩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