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棚种出“金果果”(新春走基层)

发布时间:2024-08-27 18:22:43 来源: sp20240827

  黑龙江的早晨清冽宁静,一声鸡鸣唤醒了沉睡的边陲村庄。伴随着缕缕炊烟,黑龙江省穆棱市下城子镇保安村村民刘志国戴上耳罩手套,骑上自行车,来到一公里外的穆棱9°现代农业产业园。

  外面寒风凛冽,气温低达零下20摄氏度,掀开门帘后,大棚里却是一派春意盎然,育秧盘里的西红柿幼苗满目翠绿,焕发着勃勃生机。“再有半个月,这些柿子苗就要往其他棚室里移栽了。”刘志国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打开水龙头开始喷洒。

  在东北,冬季正是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但刘志国和本村20多名村民没有在家“猫冬”,而是来到产业园打工。“多亏了产业园的当家人李炳军,带我们在大棚里种出这‘金果果’,一年里光农闲时打打工就能多挣3万多元!”如今,9°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带动周边农民130多人务工增收。

  走过育苗大棚,前面就是包装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挑选、打包、装盒,大家动作麻利,干得热火朝天。“新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在两天后就会自然成熟,达到最佳口感。”李炳军掰开一个西红柿递给记者品尝,沙瓤里流淌着浓稠的汁液,入口清甜,还裹着一层酸爽。

  “我们的西红柿不用化肥农药,不管什么时候,摘下来就能吃!而且采用自己研发的栽培法,通过配套组合控温管理、亏缺灌溉和免施化学合成投入品等技术,种出让人放心的好产品!”近年来,借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等19家科研机构和40多位专家的力量,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品种的糖度是普通西红柿的两倍多,所以口感很好。

  “我们西红柿的定价是35元一斤,相较于普通西红柿几块钱的售价,说它是‘金果果’一点都不为过,而且一直供不应求,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份。”李炳军介绍。

  “我们还把产业园打造成了‘没有围墙的田间学校’,”下城子镇镇长孙俊英接过话茬,“这几年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1万多人次,带动村民种植西红柿、西瓜、蓝莓等经济作物,增收5000多万元。”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偏西,刘志国蹬上自行车同记者道别,骑向不远处的村庄。道路两旁,肥沃的黑土地里孕育着新年的金色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1日 13 版)

(责编:卫嘉、白宇)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发展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 - 一城翰墨香 柳河书意浓(美在乡村·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发展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

发布时间:2024-08-27 18:22:44 来源: sp20240827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近日发布《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为老人、机构提供实时、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

  当“老有所养”遇上“科技赋能”,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吸引外媒广泛关注。

  “科技产品正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伙伴”

  “在中国,科技产品正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伙伴”, 法国《南方电讯报》近日报道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老年人。该报聚焦日前举办的2024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老博会”),报道称,展台上那些能够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发明令前来观展的退休老人惊叹不已。

  在本届上海老博会上,从外骨骼机器人到老年人智能手机等,越来越多兼具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科技产品开始赋能养老产业,这一趋势吸引不少外媒的关注。多家外媒注意到,智能可穿戴设备、防跌倒监测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等面向个人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体验智慧生活。

  法新社报道称,在本届上海老博会上,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模式,许多参展商展示了通过技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案。例如,一家上海老年食堂运营商展示的餐盘实际是一个监测器:餐盘上嵌有芯片,可以识别上面的食物;结账时,收银处会读取芯片,并立即提供一份营养报告,其中包括食物的卡路里计数和主要营养成分,从而减轻服务人员和医疗保健工作者的工作量。此外,理疗机器人、自动爬楼机等各种智慧养老产品的展台前也围满了老年人。一名73岁的老人表示,自己已经掌握了许多新技术,包括使用智能手机,“如果老人能够使用智能技术,生活就更方便了”。

  近年来,在中国,“人工智能+养老”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应用场景日益广泛。

  英国《卫报》指出,科技是近年来中国养老照料的一大亮点。技术驱动的养老护理是现有护理保障资源的有益补充。

  积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

  今年1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对此,外媒认为,未来中国将着力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拉美社报道称,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接近3亿,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中国已在人口老龄化中看到了发展银发经济的机遇。报道称,银发经济是旨在让老年人更能安享晚年并提供专业化服务、产品和环境的产业。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约30万亿元人民币。

  有分析认为,随着越来越多习惯数字化生活的人口步入老年阶段,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将有机会推广应用于更多寻常百姓家,智慧经济将成为中国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外媒关注到,中国在努力满足老年人基础居家养老需求的同时,积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埃菲社报道称,《意见》提出要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抗衰老产业。

  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的话称,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却尚未得到有效满足。针对这样一些产业短板弱项,《意见》结合供给端的发展基础,依据老龄群体和备老人群的需求特征,从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康复辅助器具,到抗衰老、养老金融和老年旅游等高品质服务,再到全社会适老化改造,重点谋划了七大潜力产业。比如,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即主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复、医疗卫生等方面需求,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

  外资陆续加码中国养老市场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其中养老将是获得重大利好的行业之一。”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性趋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养老相关产业中。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养老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多措并举,推动“智享养老”。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去年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其中,在养老服务领域,研制残障辅助、助浴、二便护理、康复训练、家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加快推动多模态量化评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识别、柔顺自适应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辅助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

  咨询公司埃森哲在研究报告《2024居家养老平台化生态赋能保险业新机遇》中指出,新一代银发人群代际特征明显,老龄化需求更加多元。其中,约一半60后是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对于数字化和新技术接纳程度高,且更在意生活品质,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如何在满足老龄群体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求之上,更好地帮助其实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成为实现“高质量养老”的刚需。

  中国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良好发展势头吸引不少外资机构的目光。今年以来,一些外资机构陆续投资中国专业养老公司。例如,近期,德国安联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机构安联投资入股一家中国新兴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对此,外媒认为,外资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养老金融市场,表现出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看好。

  俄罗斯《独立报》认为,中国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文称,中国人口问题是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和消费趋势,将创造新一波投资机会。(本报记者 严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