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湛江西新线

发布时间:2024-08-12 22:17:26 来源: sp20240812

  新华社香港10月11日电(记者梁文佳)广深港高铁香港段11日开通湛江西新线,增设江门、开平南、阳江、茂名及湛江西5个新站点,连接江门、开平一带的著名侨乡及多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网络覆盖拓展至粤西地区。

  11日上午,约120名香港市民参加首发团,率先搭乘首班湛江西线列车到江门旅游。香港西九龙站内,工作人员协助乘客出行,整体运作畅顺有序,还有“高铁队长”吉祥物现身派发小礼物,气氛热烈。

  据了解,新增的湛江西线每日提供北行及南行各一班列车,往来香港西九龙站与广州东站、福田站的列车服务也于同日起加强。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表示,此次服务优化有助高铁网络覆盖进一步提升,一程直达全国73个站点,包括深圳、广州、肇庆、佛山、东莞、惠州、江门等粤港澳大湾区七大城市,列车服务将由每日182班增加至188班,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港铁表示,将继续与内地相关铁路单位紧密联系,为乘客提供更多便利,令高铁服务更臻完善。

(责编:崔译戈、刘慧)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加速绿色变革 - “双链融合”助力协同发展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加速绿色变革

发布时间:2024-08-12 22:17:28 来源: sp20240812

  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比重的70%以上……作为全球纺织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在积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业内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绿色转型已走入关键攻坚期。

  中国纺织行业以满足全国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起点,历经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竞争淬炼,逐步发展形成了全世界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纤维加工总量及出口总额长期稳居全球首位,在国际纺织产业链分工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8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自2000年起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逐步上升,而后进入平稳期。根据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2020年,全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09亿吨。从排放来源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上游的材料制造加工端,包括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占比低于10%。

  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约2.3亿吨。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2%,占全国工业碳排放量的2.8%。

  “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纺织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双碳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郑艳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4气候创新·时尚峰会”上表示。

  “纺织行业的绿色发展已成气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2021年,启动“时尚气候创新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一大批领军企业、优势集群推进落实减碳工作,共同为实现零碳产业的宏大愿景而努力。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卓有成效。

  “十三五”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节能节水、污染防治、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目前部分纺织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工艺。

  “目前,纺织企业尚未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为了降低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应从纺织纤维原料、分销消费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和废弃纺织品处理等方面着手,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说。

  徐卫林表示,绿色低碳涉及纤维、纺纱和织造等纺织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发展新型绿色纤维材料,可以实现化学纤维原料逐步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大力推动纺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提出,同时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纺织行业减碳降碳。

  陆新明表示,支持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推动纺织领域技术进步,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尽快部署绿色低碳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 (记者 阮煜琳)

(责编:王仁宏、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