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数字孪生技术精准供水

发布时间:2024-09-02 19:43:21 来源: sp20240902

  “浇上了这一水,心里踏实了。”山西省芮城县古魏镇刘原村村民刘耀武说,“今年小麦收得早,玉米种得也早,用水得跟上。”

  为了满足乡亲们的用水需求,大禹渡灌区今年夏浇提前开启供水,计划上水运行90天,较去年增加12天,为补墒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大禹渡灌区位于芮城县境内,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典型引黄灌区,布设了84.8公里的干渠和310公里的支渠,灌溉面积达54.62万亩。近年来,大禹渡灌区加快向“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智慧水利转变,入选2022年度水利部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先行先试名单。

  在灌区的数字孪生指挥调度室,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水源站随即开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灌溉预案开始供水。从泵机到灌渠,灌区供水实现了可视化与数字化——灌区重要泵站监控视频与正在灌溉的渠道、供水流量、灌溉流量等实时数据,都在大屏幕上一一呈现。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利用灌区水源泵站上的相关模型,能够按需整合泵站机组群的运行台数及运行台时,优化提高泵站机组群供水能力,满足灌区群众用水需求。同时能够降低泵站机组能耗、减少黄河泥沙水对机组的磨损。”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主任董曾武说。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大禹渡灌区实现对干渠节制闸的自动精准调控,保证了抗旱水源安全、及时、足量输送到灌区各个抗旱渠道。在刘耀武的地里,记者看到,水渠几百米外就是总干渠与支渠的分水口。在不少分水口,都分布着智能一体化测控闸门,输入流量计划,渠道水量即可进行自动调节。“比如,设定的流速是0.04立方米/秒,监测数据反馈水量不足,闸门将自动上抬。”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闫帅说。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让供水与用水都有了“明白账”。点开数字孪生系统“GIS一张图”板块,各类农作物在灌区内的亩数及分布情况、土壤墒情、灌溉时况一览无余。系统每天还可以根据灌溉监测水位流量数据自动生成当日灌溉报表,及时掌握各个管理站辖区内的日用水量与浇灌作物面积情况。

  农田用水可以随时进行“查证”。“分水口都安置精准计量表,要是对水量不清楚,随时通过手机查看。一看,啥都清楚了。”刘耀武说。

  “村民们通过遍布各村的水管员报上用水需求,根据需求,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模型计算,及时调整田间供水‘预案’,确保粮食作物优先供水、足量供水、精准供水。”董曾武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2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千年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彝绣“绣”出美好新生活 - 中国品牌 勇立时代潮头(中国品牌日)

千年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彝绣“绣”出美好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4-09-02 19:43:23 来源: sp20240902

  央视网消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藏在大山深处的非遗文化灿若星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这项古老的非遗手工技艺已经传承了千年,如今,凭借着一针一线,彝家阿姐们绣出了新生活,走出国门的彝绣文化,也为乡村振兴绘出了新图景。

  云南楚雄州直苴村,素有“赛装之源,彝绣之乡”的美誉,逢年过节、家有喜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亲手缝制的彝族服饰,前来打跳,以示祝福。

  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济雁:要准备参加赛装节,参加服装秀,那些模特穿了肯定非常漂亮。给她们(绣娘)下的订单,她们是整套的已经绣好了,做好了,一套差不多是4000多元。

  记者:满意吗,这个价格?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绣娘 李进翠:满意。

  走过了上千年历史的彝绣,是彝族阿姐们从小就会的手艺。李济雁5岁就开始跟母亲学刺绣,如今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彝绣非遗传承人。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大批像她一样的彝绣带头人渐渐涌现,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刺绣基地。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晓丽绣品专业合作社社长 李晓丽:就像我一样,从16岁才坐车,我都没想到我能坐飞机,一次又一次去到北京、上海各种地方,也没想过来我们县城里面买房,但是做这个彝绣改变了我们很多绣娘的命运了。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绣娘 李秀花:现在做方便多了,有订单我在家里做,彝绣方面的纯收入现在一年有两万来元。我们在农村,一两万元还是收入有点大(多),我们就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

  产业化的发展让彝绣不再只是用于家庭聚会的手艺,绣娘们的作品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千年彝绣因时而变 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舞台”

  2023年9月23日,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伴随着动感的音乐,40套蕴含东方美学的彝绣服装闪亮登场,向世界展示了彝绣之美。

  中国时装设计师 吉承:这些中国的文化其实是跟国际没有距离的,通过米兰的这个秀场的发布,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彝绣,认知到彝绣,让我们的绣品变成商品。

  彝绣时装表演,对直苴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早在千年前,彝族赛装节就在这里上演,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如今,彝族服饰因时而变,北京、上海、纽约、米兰……彝绣的作品一步步从大山深处走向了世界舞台。

  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如秀:不仅是赛装文化,我们把歌、舞、乐都带出去了。我们的刺绣已经走出国门,下一步我想把我们的团队,百人不说,几十人的团队带出国门,更好展现我们的刺绣,展现我们的文化。

  2024年开年伊始,李如秀的团队又接到了上海、浙江等地的赛装表演预约。被更多人看见的彝绣,也为更多的村落打开了新的世界。

  云南外普拉村:彝绣焕发新生机 古村新人气

  外普拉村是一座建在石板上的村落,彝绣的走红,为这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带来了新的人气。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外普拉村绣娘 朱学翠:来,穿上。你穿上好漂亮呀!

  四川游客 王女士:挺好看。来,给我照相,赶快。比穿我的衣服好看。

  四川游客 郭女士:她们的民族服装绣上这些,让我们更加了解彝族人民的古朴的生活状态,我觉得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

  2017年,外普拉村被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首个示范村,通过技能培训和创业赋能,村里18岁以上女性在参加彝绣培训后,都获得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时俱进的彝绣文化让古老的村落焕然一新,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