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去世四周年 美国警务改革法案悬而未决

发布时间:2024-09-12 12:25:06 来源: sp20240912

  2020年5月25日,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被逮捕时遭白人警察跪压颈部后死亡。弗洛伊德之死曾在全美各地引发长时间、大规模反警察暴力执法和抗议种族歧视示威活动。

  如今,距离弗洛伊德之死过去四年了。弗洛伊德的家人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认为,无论是种族歧视现象还是警察过度执法劣迹在美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人:四年过去了,你们认为我们取得进步了吗?

  弗洛伊德的家人:我根本没看到有任何进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示威活动的目的是结束警察对非洲裔的暴力和不当使用武力,但并未起到作用。在弗洛伊德死后的四年时间里,致命武力的使用仍然困扰着美国的城市。

  弗洛伊德的家人在被问及今年4月发生的非洲裔男子弗兰克·泰森遭警察跪压致死一事时表示,这样的事情必须停止了。

  弗洛伊德的家人: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仇恨,出于某些原因,我看到了对我们的仇恨,这种事情必须停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家人、其他家庭、政界人士以及社区的人们正在努力使《乔治·弗洛伊德警务公正法案》获得通过。我想让人们知道,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名字上,专注于其中的内容,它将为子孙后代带来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子孙后代,不必面对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事情。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美国449人死于警察暴力执法

  长期以来,美国警察因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问题备受诟病。美国“警察暴力地图”网站截至今年5月3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警察已打死449人,仅有9天美国警察没打死人。

  在2023年,美国警察打死1353人。数据还显示,在美国,非洲裔被警察打死的概率是白人的2.9倍。美国警察暴力执法问题频发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然而,美国始终未从根源上彻底反省种族主义危害,有效保护公民基本人权的制度设计严重缺失。

  党争激烈 美警务改革法案悬而未决

  如今,距离弗洛伊德之死已过去四年,由于美国国会两党争斗激烈,以乔治·弗洛伊德的名字命名的警务改革法案,即《乔治·弗洛伊德警务公正法案》,仍未能在国会获得通过。美国民众一直呼吁的警务系统改革至今悬而未决。

  在2020年弗洛伊德惨剧发生后,有美国国会议员试图推动《乔治·弗洛伊德警务公正法案》,法案包括禁止扼喉、取消不敲门搜查令、建立因严重不当行为而受处分的警察数据库,并取消对执法人员的“司法豁免权”等内容,法案旨在强化对警察执法不当行为的问责,并改革警察的培训和政策。

  2021年3月,由民主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乔治·弗洛伊德警务公正法案》,然而该法案递交到参议院之后却陷入了僵局。民主、共和两党在是否终止对执法人员的“司法豁免权”等内容上分歧严重。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项法律,赋予警察、政府官员等人员在执行公务中可以一定程度免受民事诉讼。对此,共和党人认为,取消“司法豁免权”将使警察和相关部门面临大量的诉讼;民主党人指出,“司法豁免权”让暴力执法的警察几乎不会受到惩罚;这导致警务改革法案未能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美国全国层面的警务改革遥遥无期,然而几年来,在全美数十个州通过了近百项限制民众抗议示威活动的法令。(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学贡献奖获奖学者:了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 - 28天,雷军经历了什么?

中国学贡献奖获奖学者:了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

发布时间:2024-09-12 12:25:07 来源: sp20240912

   中新网 上海11月24日电 题:中国学贡献奖获奖学者:了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

   中新网 记者 李姝徵

  “这大概是我50年前以多伦多大学本科生的身份,刚刚踏上研究中国之路时难以预料的荣誉。”西方汉学领域领军人物之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刚刚获得2023中国学贡献奖。在致获奖词时,他如是说。

  在24日举行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式上,2023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名单公布。包括卜正民在内,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白永瑞、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马凯硕获得这一奖项。

  “世界中国学贡献奖”成立于2010年,是国际中国研究的最高奖项。三位学者在致获奖词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了解中国既是出于兴趣,也是出于迫切需求。

  “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没有什么促使我必须考虑中国。”卜正民表示,当时他的家庭和中国没有关系,密友圈中也没有中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出于偶发。

  但卜正民强调,没有什么兴趣是纯粹个人的或偶发的。“20世纪70代初,随着全球意识的兴起,战后世界秩序逐渐瓦解。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相信,没有任何单一的文化传统足以应对世界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环境挑战;一种不依赖于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新世界秩序将会出现。”抱着这样的需求,他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

  “20世纪70年代初,身在韩国的我之所以对中国产生兴趣,主要是希望通过借鉴中国去反思韩国。”在致获奖词时,白永瑞表示。

  白永瑞是当代韩国东洋学的代表人物,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后,他开始提倡“东亚论述”,并从东亚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

  “目前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全球性大转折的局面已经到来,但未来还将面临很多带有不确定性的复合型危机。”白永瑞表示,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局限性进行根本性思考已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并由此摸索出文明转折的可能性。

  “我希望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社会在走向‘另一种普遍文明’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尊重彼此积累至今的思想和生活经验。”白永瑞说。

  “我一直在努力促进全球对中国的深入了解,能够得到认可,实在是一份巨大的光荣。”马凯硕在录制的视频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共同体中,特别是在西方,增进对中国的理解,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紧迫需求,“实际上,中国愿意与美国和其他全球大国合作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挑战”。

  马凯硕表示,今天的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应被视作为人类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巨大机遇。(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