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军区组织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集训

发布时间:2024-09-12 11:44:14 来源: sp20240912

近日,青海省黄南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一场重要目标防突袭演练正在进行。民兵网络分队隐蔽渗透,侦搜获情;民兵无人机分队前出侦察,抓捕非法低空飞行器;民兵应急分队迅即反应,集结部署;民兵搜救分队跟进保障,抢救伤员……整场演练线上线下同步、人机有机结合,赢得现场观摩人员阵阵掌声。这是青海省军区组织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集训中的一幕。

去年,军委国防动员部在江西组织基层治理规范化建设集训。为进一步深化巩固集训成果,做好“下篇文章”,该省军区举办了此次集训,共有省军区主官、机关局办领导以及来自全省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干休所的主官等百余人参与。集训旨在通过观看视频教学、组织现地观摩、开展组训演练、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共享试点成果,共解治理难题,共研工作招法。

“强军必先强基,强军务必固本。”青海省军区领导介绍,省军区系统面向三军、协调军地,所属单位类型多样、人员多元、任务多重,既有制约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难点堵点,又有处在军地交叉地带、影响军事治理的敏感点风险点。

今年以来,青海省军区坚持靶向施治、综合施策、体系治理,由省军区党委常委带头领题调研,通过面对面与官兵交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实情,先后分析梳理出思想文化建设不成体系、训练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基本秩序不够正规、自主抓建动力不足等10个方面57项问题,进一步找准提升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效能的着力点。

省军区领导介绍,今年初,在省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他们确定按照“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示范引路、共同进步”的总体思路,区分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3个层级,围绕思想文化、练兵备战、动员征集、人才建设等10个领域,开展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他们明确将省军区本级、海南军分区、海东市化隆县人武部作为“三个层级”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先行试点,并依托黄南军分区、西宁警备区建设民兵队伍和民兵装备仓库“两个专项”试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省军区党委常委分别带领机关人员开展调研指导,研究规范举措,形成10余份方案;从海南军分区、海东市化隆县人武部、黄南军分区、西宁警备区4个试点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整合军地资源、集智创新攻关。

“推进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不能零打碎敲、各自为战,必须体系抓建、体系纠改、体系推进。”省军区战备建设局领导告诉记者,为确保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不变形走样,他们坚持一套方案统到底,一体联动抓落实,边建边改、边纠边治、边抓边形成规范化成果。省军区先后制定出台《联合指挥机构编组运行体系》《区域联合搜救体系实施办法》《民兵实兵演练流程》等一批打仗急需、建设急用的规范性文件;相继改造升级功能完备的指挥中心、平战一体的动员中心、系统配套的训练中心、智能管理的战备库室。

与此同时,担负试点的4个单位党委全盘统筹,军地协力齐抓共建。黄南军分区深入研究打仗型国防动员建设需求,总结提出“能用、急用、常用、好用、管用、顶用”民兵队伍建设目标,形成“1个系统、2套教案、3项制度、4类流程、5份清单”配套建设成果;海南军分区形成了以强军目标为主线,以“传统优势+互联网”为手段,突出忠诚文化、战斗文化、安全文化、法治文化、国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隆县人武部探索形成25类试点成果,立起人武部建设的“化隆样板”;西宁警备区梳理汇总5大类试点成果,为省军区部队提供了民兵装备仓库建设的标准。试点单位建设成果经论证整理,最终形成15项制度机制、18种规范办法、14个流程模板、12套软件系统等一整套成果。

集训期间,参训人员来到黄南军分区现场观摩。该军分区以视频和展板等载体,展示民兵建设的经验做法、制度机制、配套措施;通过组织演练,展示民兵队伍建设成效。分享交流环节,玛多县人武部部长周利民反复翻看《民兵队伍建设规范化治理成果汇编》《民兵预建党组织工作细则》等规范性教材和文件,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抓建民兵队伍,有组织缺凝聚力、有力量缺战斗力、有需求缺执行力、有制度缺强制力,如今有了‘样板’,对训什么、怎么训、训到什么标准等,心中更加有数了。”

“启动无人机巡察库区。”西宁警备区民兵装备仓库副主任胡洪炜带领警卫人员操控无人机,绕库飞行一周,不到5分钟完成库区安全情况检查。

“仓库管理人员少,过去靠人工查库巡库耗时又费力,现在我们通过视频监控、无人机巡逻等方式,实现武器装备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胡洪炜告诉记者,他们还组织编写《民兵装备仓库规范化建设指南》,对巡库查库、收发作业等6项业务管理制度;军警民联防、突发情况处置等8项应急预案;安全风险评估、装备弹药存储安全等7项安全管理规定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规范,为民兵仓库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能推广的具体指引。

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下一步,省军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广运用好集训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持续深化基层建设规范化治理,推进长效机制落实,综合提升建设质效,进一步促进省军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吕世军 杨亚军 王凌硕)

(责编:陈羽、刘圆圆)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李元景:建设最“纯净”的极深地下实验室 - 重庆东站建设进展顺利

李元景:建设最“纯净”的极深地下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9-12 11:44:14 来源: sp20240912

原标题:李元景:建设最“纯净”的极深地下实验室

2009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李元景接到清华大学教师易难的电话,被告知隧道挖到头了,实验室的雏形有了。彼时,易难正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锦屏交通隧道内盯着工程进度。

“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了。”李元景回忆。他们电话中所说的实验室就是锦屏地下实验室,它将为暗物质研究提供良好实验环境。毕竟,一座能阻挡宇宙射线的“纯净”实验室是探测暗物质的必要条件。有了它,才有无限可能。

数据显示,目前人类仅发现了世界上约5%的物质,而剩下的95%尚未被发现。这部分物质就是暗物质。

暗物质和暗能量常被科学家们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然而,为了追寻那一道不知何时会闪现的“微光”,我国科学家从未停止过探寻的脚步。

暗物质神秘且遥远,由于它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几率极低,再加之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带来的干扰,要想直接探测到它,难度不亚于在嘈杂的足球赛场中捕捉一根针落地的细微声响。

李元景表示,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就启动了暗物质研究。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实验条件,研究团队只能远赴韩国借用实验室进行实验。

2008年8月,清华大学科研人员偶然得知“锦屏水电站两条埋深2400米的隧道贯通”的消息,意识到这条隧道是探测暗物质的绝佳实验场所。于是,他们与雅砻江公司取得联系,希望利用锦屏山隧道共建我国第一座地下实验室。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展开合作。

2010年12月,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建成投运,填补了我国深地实验室的空白。

2020年,可用空间达33万立方米的实验室二期项目——锦屏大设施开工建设。它被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历经3年建设,锦屏大设施如今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它的建成不仅为暗物质、中微子、核天体物理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一流实验环境,还为深地岩体力学、深地医学等深地科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研究平台。”李元景介绍,去年12月,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入驻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最“纯净”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锦屏大设施不仅是国内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建设的具有极低辐射本底极端条件的综合实验设施。”李元景说。

从得知锦屏隧道贯通的消息,到成功建设锦屏地下实验室一期,再到锦屏大设施正式投入运行……十余年来,团队遇到许多挫折。李元景表示,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支配合默契、敢打敢拼的队伍,以及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接受采访时,李元景反复提到“幸运”这个词。他说:“中国正在向科学大国的目标迈进,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希望借助锦屏大设施这个平台,让中国在深地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记者 崔爽)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