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部茶保护法规今起施行 信阳毛尖茶获法律护航

发布时间:2024-09-19 22:29:05 来源: sp20240919

   中新网 信阳12月1日电 (记者 韩章云)茶圣陆羽编著的《茶经》中曾指出:“淮南茶光州上……”光州,即今日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12月1日起,《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开始施行,信阳毛尖茶获法律护航。

图为信阳毛尖茶采摘。信阳市浉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河南省首部关于茶的保护法规。该《条例》分六章,包括总则、品牌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法律责任以及附则,共三十六条。《条例》旨在提升信阳毛尖茶品质,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牌保护,促进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大别山北麓缥缈的云雾孕育出绿茶名品——信阳毛尖茶,其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何为信阳毛尖茶?《条例》指出,信阳毛尖茶,是指在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以采自当地传统的茶树群体种或者适宜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栽培的茶树的幼嫩芽叶为原料,采用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在当地加工而成,具有信阳毛尖茶品质特征的条形绿茶。并规定“信阳毛尖茶加工工艺、品质特征按照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执行。”

图为信阳市浉河区茶山风光。李希全 摄

  为擦亮信阳毛尖茶这块金字招牌,《条例》从茶树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绿色有机茶园建设等方面对茶叶品质提升作出规范,同时要求维护“信阳毛尖”商标信誉,并对信阳毛尖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进行明确。

  为扩大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条例》从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研发、推动成果转化、提升茶叶附加值、支持茶企上市挂牌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承,《条例》将统一发布信阳毛尖茶开采日、定期举办茶文化节、定期举办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赛事活动等,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支持建设茶馆、茶博物馆等茶文化场所;支持茶旅融合发展,建设茶坊、茶庄园、茶旅特色小镇和茶文化旅游景区,要对古茶树、古茶园、茶社创始人故居等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并向社会公布。

图为信阳市浉河区茶山风光。吴敏 摄

  信阳是革命老区,茶产业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信阳全市茶园面积达216万亩,茶叶产量8.2万吨,总产值153亿元,茶叶从业人员120余万人,茶产业已成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一叶芳华,百里飘香,茶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2022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阳毛尖茶也参与联合申报。

  对于茶的法律保护,各地早已有例可循。例如,杭州曾出台《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云南、贵州曾出台古茶树保护条例,安徽省六安市、福建省安溪市也曾对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做出明确规定。(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当“晓景”在北疆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 - 数读中国 | 四大着力点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当“晓景”在北疆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4-09-19 22:29:06 来源: sp20240919

   中新网 兴安盟6月26日电 题:当“晓景”在北疆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景诗雁 葛艾林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齐晓景和村民共同培育的100余座标准化果蔬大棚并排而立,果香四溢。

  近20年前,齐晓景是第一个从该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她学体育,主攻排球。2009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平安村,齐晓景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从小就跟着父母铲地、种玉米的她很快就被大棚种植吸引。

  “父母以前在家种地,一到冬天就农闲没事干。”齐晓景说,大棚种植可以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事干,增加收入。四年后的2013年,齐晓景工作任期结束,她选择留在村里创业。

图为齐晓景介绍如今的平安村。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摄

  蔬菜大棚、亲子活动、民宿经济……比起村里现在一派火热的场景,齐晓景回忆最初创业时,“农闲时摆摊,都没敢告诉别人。怕大家笑话我‘上大学回来摆地摊’”。后来挣着钱了,她就开始蹲市场、做研究。

  齐晓景在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陆续又增建了3个草莓采摘园。当年,每栋大棚的年收入便超过了4万元人民币,第二年吸引5000多人次前来采摘。

  当时,科尔沁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致贫,弱劳力人口占常住人口的90%以上。如何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成了困扰齐晓景内心最大的疑问。

  “过去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是村里人一起凑的钱,再加上助学贷款,我才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她说。

  之后齐晓景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是齐晓景实践过后给出的答案,也是她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彼时,很多村民不相信她能坚持下来。但时间一久,村民们从一开始的“看笑话”转变成了好奇,再到跟着她一起干。2018年,齐晓景创新推出了“赠鸡还蛋”“赠鸡还鸡”“赠猪还肉”三种模式,与村民签约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累计带动科右前旗476户村民,户均增收至少2600元。“就这样,大伙儿就一直拧成一股绳。”

  2019年,科右前旗成立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齐晓景担任负责人,为乡土人才提供一个参与全产业链运营的实训基地。2022年,兴安盟以齐晓景的事迹和名字提出培育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晓景计划”,全面选拔、扶持和培育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晓景”式人才。

图为平安村内由老房统一改建的民宿内景。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摄

  “晓景”这个名字,在内蒙古兴安盟已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称谓,它更是一群致力于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乡村产业领军人物的共同标签。她自己不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更成为全盟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的标杆。

  “现在我们全盟可能有1000多个像我们这样创业的青年,大家都较着劲儿地往前干。”她告诉 中新网 记者,“晓景计划”的提出,虽然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但也让她们团队更有干劲和胆量。

图为平安村内的大棚种植。 中新网 记者 杨程晨 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齐晓景脚步不停,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平安村从1.0版本的单纯大棚种植,发展规模化产业到如今已是4.0版本,即集民宿、研学、培训为一体的“番茄公社”。

  这些年来,齐晓景及团队融合一二三产,让不同特长的村民都能参与进来。产业规模越做越大,让乡亲们的农畜产品卖出更好价格、走进更大市场,一直是齐晓景努力的方向。

  “我们村里有蒙古族,也有汉族,大家在一起是取长补短。我感觉越干越有意思,大伙儿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原来是我领着他们往前走,现在是我们一起往前冲了。”齐晓景说。(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