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高校应主动作为

发布时间:2024-07-20 15:48:40 来源: sp20240720

  作者:宫辉(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等短板与瓶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一重要指示,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高校要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基础研究原创技术攻关,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科技创新的贡献度、社会服务的显示度,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顺畅流动以及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的相互赋能。

  一是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中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需求匹配不够紧密,新型学科专业缺乏,一些培养方案、教材体系、教学方式滞后于行业产业实际,亟须优化布局、深化改革。为此,高校要快速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需要,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布局具有跨界、前沿、未来特征的专业,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同时,邀请科研院所、企业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顶岗实习实训、项目孵化等训练,深化场景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改革,充分掌握产业前沿技术,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关系,大力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有效配置和相互促进。

  二是在加强原创技术攻关中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度,实现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顺畅流动。近年来,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单位联合共建了一系列产业学院、研究院、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合作载体,为推动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平台还存在发展定位不清、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市场运作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加强知识流动和创新。为此,高校要优化整合原有产学研机构,激发内在潜力,开展有组织科研,瞄准国家战略和企业急需,成立工作专班,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协同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让创新和创造力竞相奔涌,力争产出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力和行业产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顺畅流动。政府也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环节,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高校要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聘条件,破解科研人员不想、不愿转化的动力不足问题。

  三是在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中提高社会服务的显示度,实现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的相互赋能。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工作人员分属不同单位,时常出现信息沟通不及时、利益分配不合理、协作合力不够强等问题,亟须畅通联络和有效协同。为此,高校要探索实施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模式、项目经理制模式、专业基金产业孵化模式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强化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方专长,满足各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技术指导、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创新共同体。同时,做好各方在合作中的分工及利益分配,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强化科研人员激励中的知识价值导向,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管理的价值。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构建多方共建联动机制,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相互支撑和相互赋能,实现各方面的协同联动、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05日 16版)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呼吁把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 - 美味鱼虾从近海“种”出来,也从远洋“游”过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呼吁把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

发布时间:2024-07-20 15:48:41 来源: sp20240720

   中新社 联合国10月12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1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与不结盟运动协调局共同举办以发展权为主题的边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实现发展、促进人权是各国政府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呼吁把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

  张军表示,今年是《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5周年。75年来,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人权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远没到歇脚松劲的时候。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人权事业面临更多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发展议程严重滞后、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体系呈现碎片化趋势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权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冲击。

  张军强调,发展权是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今年9月第78届联大高级别周期间,大家谈论最多的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大家最为担忧的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能如期实现,大家强烈呼吁的是加大对发展领域投入。明年联合国将举行未来峰会,2025年将迎来联合国成立80周年,我们要以可视化的发展成果迎接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

  张军指出,首先,增强紧迫感,真正将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的核心位置;第二,强化伙伴关系,为促进共同发展携手努力;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促进和保护人权;第四,加强协调合作,为实现发展权利创造有利条件。他表示,中方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携手推动国际发展和人权事业,如期实现2030年议程“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当天,阿塞拜疆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利耶夫代表不结盟运动协调局出席会议并致辞。俄罗斯、南非、塞尔维亚、乌干达、斯里兰卡、尼泊尔、塔吉克斯坦、苏丹、尼加拉瓜、多米尼加、柬埔寨、巴拿马等80多个国家常驻联合国代表、副代表和联合国官员与会并踊跃发言。

  各国高度赞赏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成就,认为中国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领域的成就是“世界奇迹”,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权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成功模式。各方强调,实现发展权对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至关重要,国际社会应推进多边主义,推进落实发展权,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等错误行径,合力应对贫困、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人人得享人权的光明未来。(完) 【编辑: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