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活动在肃宁、黄骅举办

发布时间:2024-09-29 15:35:18 来源: sp20240929

   中新网 北京6月1日电 (陈昊星)5月29日-31日,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联建互助第四组第二次活动在河北肃宁、黄骅举办。

  本次活动以“推进低碳化绿色化智慧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国家能源集团及所属朔黄铁路公司和黄骅港务承办。

  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东至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目前,朔黄铁路连续7年运量突破3亿吨。

  2024年,朔黄铁路刷新运输指标纪录41次,已连续6个月运量突破3000万吨。其中煤炭、非煤、货运总量均创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在河北肃宁朔黄铁路,与会人员参观了朔黄铁路科技馆、安全牵引技术实验室、机车检修中心、调度指挥中心、新一代综合检测车等地,听取了朔黄铁路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和经验分享。

  国能朔黄铁路相关负责人表示,朔黄铁路公司正从“国企思维”向“国家思维”转变。目前,公司制定了“12121”经营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个能力、两个驱动、一个控制、两个保障、一个贯通”的发展体系。通过探索前沿技术,建立了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实验系统、控制系统和保障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黄骅港,与会人员参观了解了黄骅港低碳绿色智慧发展实践并听取国家能源集团港口产业发展规划及黄骅港务改革总体情况汇报。随后,多家央企就“推进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主题研讨,分享经验做法,交流认识体会,探讨互学互鉴、提升改革质量成效的途径和措施。

  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枢纽港口,连续4年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占北方十港煤炭下水量的近30%,开港累计煤炭下水已超28亿吨,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

  2023年,黄骅港完成煤炭装船20948.6万吨,煤炭装船和卸车量双超两亿吨,有效保障了能源运输通道安全高效畅通。

  黄骅港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黄骅港是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大约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装卸货,且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

  黄骅港务公司未来将继续发挥港口物流优势,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推动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建设。目前,黄骅港务的南港区物流园区的建设、油品码头的建设均契合地方发展规划。后期还规划了航运服务保障基地,进一步对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完) 【编辑:刘欢】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三代守望非遗“何氏制墨”:愿纳新继传承 - 哈工大人工智能学院揭牌 “AI+先进技术领军班”今年招生

三代守望非遗“何氏制墨”:愿纳新继传承

发布时间:2024-09-29 15:35:18 来源: sp20240929

图为何氏制墨样品。何昇剑 供图

   中新网 重庆12月15日电 题:三代守望非遗“何氏制墨”:愿纳新继传承

  作者 马佳欣

  “你看这些墨块,它们色泽黑润,经久不褪,落纸之后,舔笔不胶,书写立体。这么好的宝贝,怎么就没有市场,我心痛啊!”76岁的何文凯用颤抖的双手捧出尘封的两箱何氏墨,小心翼翼擦拭上面的灰尘,眼眶慢慢红了起来。

  何文凯是重庆市铜梁区何氏制墨第五代传承人,2017年被确定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氏制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世人造墨始自西周,唐末至明清最繁盛。由于早年人们写书信、记账、作诗词歌赋等都要用到墨,墨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我们何氏制墨是西部地区的墨中精品,是川墨的代表之一。”谈起何氏制墨,何文凯如数家珍。

  何氏制墨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在晚清时达到鼎盛,成为当时文人们送礼的“奢侈品”。

  何文凯介绍,“何氏墨”精选特制松烟,熬制纯正牛胶,精制实用模具,技艺共分为配、叠、搓、印、烤、洗、刷、填、写、包等10个大步骤、40余项小工序。

  然而,随着墨汁和硬笔书写工具的发展普及,固体墨逐渐失去市场,何氏制墨销售进入“寒冬”。

  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何文凯将制墨技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孙子。

  儿子何永其是何氏制墨第六代传承人,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他14岁开始就跟着学习。通过33年的学习和钻研,他的制墨和雕刻工艺已然媲美父亲。

  “何氏制墨最看重的就是手上活,整个制墨过程全手工,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何永其说。

  “现在大家都不用固体墨了,制墨的材料难找,成本高,但购买力不足,难以养家糊口。”何永其说,为了活下去,他开了一家理发店谋生。

  走进何三发艺,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店里的装饰都是何永其亲手雕刻的木匾、临摹的字画和研制的何氏墨。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何氏墨,同时用开店的钱补贴家用,把技艺传承下去。

  所幸,铜梁区近年来大抓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2013年何氏制墨入选铜梁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何氏制墨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支持何文凯将蒲吕街道的制墨加工厂厂房及设施设备保存了下来,并对制墨技术进行了部分提升;2021年,铜梁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业团队对何氏制墨技艺进行制作技艺和传承人口述记录工程。

  “我们缺乏的是宣传和销售平台,其实固体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是由于缺乏展示平台,很多人不知道何氏墨,更没有便捷的购买渠道。其次,我们还需要资金支持,做大做强形成产业。”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何文凯对制墨工序及技法进行了改良。他希望通过市场“沉浸式”创新营销方式,深入学校、景区宣传,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制墨技艺,从而提高何氏墨在青年人群中的知名度。

  生于1998年的何昇剑是何氏制墨第七代传承人,是何文凯的孙子。何昇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他设计了大大小小、颜色各异、具有铜梁龙文化标识的包装盒。“精美的包装盒能让何氏墨有更高的收藏价值,也更能得到我们年轻人的喜爱。”何昇剑说。

  “有生之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何氏制墨技艺,让这项文化瑰宝永世流芳。”何文凯说,他原工厂的制墨设备全部都保留着,等待时机成熟,何氏制墨一定会迎来“新生”。(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