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热潮”持续高涨,网友在线催“2024巡演计划”

发布时间:2024-09-08 14:30:02 来源: sp20240908

  “这个跨年夜,我在哔哩哔哩(B站)看民族舞剧《红楼梦》,你根本想象不到我有多快乐!”“东方美学天花板!”新年伊始,#红楼梦 大梦一场#等话题立刻登上热搜。就在前几天,该剧选段《花葬》刚亮相“舞典华章”中国舞蹈盛典,而央视大型节目《国家舞台》第一集呈现的也正是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台前幕后。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每次亮相,总能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2021年9月首演至今,已有超过21万人次观演,还喜摘第十三届“荷花奖”,成为实实在在的“现象级”舞剧,而这股“红楼热潮”还将持续高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选段《游园》B站跨年 “红楼梦 绝杀”等上热搜

  轻撩帷幔,静推屏风,“金陵十二钗”身着鲜艳华服、徐徐起舞,红楼之景如油画画卷般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B站跨年晚会这些年成为年轻人辞旧迎新的新仪式,2023年12月31日晚,民族舞剧《红楼梦》带着选段《游园》登上了这一舞台。

  民族舞剧《红楼梦》采用章回体小说结构,《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等十二章节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

  在《游园》中,有宝钗扑蝶,有湘云醉卧芍药裀,更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鲜趣味。这些原著中分属不同章回的内容被舞剧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向观众展示出大观园里的一派生机盎然。

  记者了解到,上B站的选段《游园》,是满足观众期待的“番外篇”。原著中,“十二金钗”没有同时在大观园里出现过,但在舞剧中,十二金钗在贾府繁盛时,身着华裳、共舞一曲,是明知大厦将倾,却想要拼命守护、生怕破碎的美好。

  十二金钗的女儿百态、纤巧柔韧的身姿步伐、奢华精致的贾府,是千年礼乐文明留下的深刻印记,从内而外透露着东方雅韵。

  记者从江苏大剧院获悉,不同于剧院演出舞台上有可以“升起”的乐池辅助,此次B站跨年晚会呈现的是“定制版”《游园》,为让选段带来“不缩水”的审美体验,导演还对舞段进行了适合晚会舞台的细微修改。

  中国人对东方美学向来毫无抵抗力,果然演出时弹幕就占满了屏幕——

  “十二金钗的多次定格,简直就是一幅幅绝美的世界名画”“像花朵一样美好易逝,真正理解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含义”“最美一段,根本看不过来啊,眼睛好忙,这个身姿身段神韵谁懂啊,真是迷得我神魂颠倒”“这可是各个舞团的首席姐姐们啊,简直绝绝子”“单方面宣布,《游园》全场最佳”“就这一个片段,就足以惊艳了,迫不及待想走进剧场看!”

  选段《游园》播出后,词条“红楼梦 绝杀”等立即登上热搜,视频播放量各平台居高不下,舞者们惊艳的舞姿引来网友热议。

  选段《花葬》亮相“舞典华章” 灵魂呐喊展现本真魅力

  2023年12月27日晚,中国舞蹈界年度巡礼活动“舞典华章”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不同民族、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14支作品,体现了舞蹈创作者的思考,更彰显出舞蹈艺术百花齐放的景象。

  民族舞剧《红楼梦》带去的是《花葬》选段,十二金钗,十二把高背椅,十二件华美彩衣,观众们在舞台上看到由她们带来的灵魂呐喊,淋漓尽致,一气呵成……一舞完毕,收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选段《花葬》在民族舞剧《红楼梦》中第十一章, 如果说前面的段落,多是用舞蹈来还原《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情节,那“花葬”则是跳出了主创们对生命的思考。

  这场戏已非简单的情节舞蹈、情绪舞蹈或情境舞蹈,而是蕴含一种艺术的哲思,是演员跟剧中角色的心灵对话,是观众跟《红楼梦》进行灵魂沟通的重要场次——大观园繁花落去,一众芬芳烟消云散,故事重置,一切归零。十二位身着素衣的女子端坐在十二把高背椅上,她们或跌落,或撕扯,或挣脱,或痛苦,或呐喊,却依然摆脱不了“椅子”对她们的禁锢,她们的青春和生命都被殉葬于此,被困在了“大观园”。

  青春的绽放与盛开、生命的燃烧与凋零,被打开又被打破……看得观众唏嘘不已。

  央视《国家舞台》揭秘台前幕后 主创们称“这是我的人生舞剧”

  舞台艺术,是简单且复杂的艺术。好不好看,是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到的;创作过程中的日拱一卒,却是复杂的多工种多维度的磨合前进。演员们的忐忑、导演对艺术的追求、舞美设计的精雕细琢,幕后的轻松日常……

  就在2023年12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国家舞台》开播,第一集呈现的就是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台前幕后。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美学是传统美学,它的审美、气息,包括舞美、服装细节等的设计上,都用了中国传统的语汇去进行包装、解构、整合。节目以一个多小时的时长,用真实记录的方式揭秘了它的诞生过程。

  很多网友看完节目后表示,见证了民族舞剧《红楼梦》从零到一的华美绽放,也从另一个维度,近距离感受到了光影交织的舞台魅力。

  两位导演黎星和李超感慨表示,还记得刚接到这个项目时的忐忑。虽然创作之路并非一路坦途,但主创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创作,大家将对待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艺术创作的“野心”同样捧在手心,有敬畏有克制也有奔放,要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东方美学的力量,“我们的根永远深系着传统,但是我们面向的观众和创作的方向永远是未来”,最终实现破茧成蝶,引人入“梦”。

  节目中,主创主演、幕后工作人员们纷纷敞开心扉聊创排故事,有泪水、有汗水,也有大笑,有成就感、有满足感,也有归属感。他们表示,在该剧数月甚至数年的创作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成长,很想一直“住”在这部剧里,“这是我的人生舞剧”。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谈及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年轻观众中引发的“红楼热潮”时认为,“自古英雄出少年”,《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就应该由年轻人来解读。而民族舞剧《红楼梦》也确实是用青春“读本”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至此引发了各方的热烈讨论。

  多维度破圈热议一浪高过一浪 众网友在线催“2024巡演计划”

  多维度破圈,多重讨论,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向2023年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除了B站晚会的惊艳绝伦,《国家舞台》的幕后剖析,以及“舞典华章”华美亮相,这一年,民族舞剧《红楼梦》还喜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迎来了百场演出。

  各种上热搜,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那么问题也来了。记者看到,很多网友在江苏大剧院多个社交平台的官方账户下在线催“2024巡演计划”。

  有网友说,年末这些节目都看了,简直美呆了,感觉2024年的演出票更难抢了。还有网友直接哀怨表示,此前从没抢到过票,2024年是不是也该轮到自己看上一场了。好多网友在线祈求“2024年一定要抢到票”。更多的人在问,赶紧“接着奏乐接着舞”,“2024年巡演计划快快出炉”“2024年的场次啥时候官宣呀”。

  记者从江苏大剧院获悉,新一年的巡演场次即将公布,敬请关注官方平台的消息。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刘星辰】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东西问丨谢必震:“闽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 走进博物馆奇妙世界 “青春北京大讲坛”暑期火热开讲

东西问丨谢必震:“闽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发布时间:2024-09-08 14:30:03 来源: sp20240908

   中新社 福州6月16日电 题:“闽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专访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谢必震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当时还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2023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调研时表示。

  《使琉球录》由明代陈侃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担任册封使前往琉球册封国王归来后在福建写成。明朝曾向琉球派遣使者20次,琉球入明朝贡达300余次,频率之高,是同时期与中国往来的任何一国都无可比拟的。

  琉球国与中国有何历史渊源?何以“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谢必震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琉球国在哪里?与中国有何历史渊源?

  谢必震:琉球国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之间,即今日冲绳地区。传说中认为琉球国自“天孙氏”开始,传至25代。琉球国舜天王之后为英祖王时代(1260年至1349年),1350年起进入察度王时代。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诏谕四海,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宗藩关系。清承明制,中琉友好交往500多年,直到1879年琉球国为日本所吞并。

古琉球王国都城遗址首里城。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琉球国在与明朝建立正式邦交之前,就与中国有海上交通往来。日本考古学界调查表明,11世纪末、12世纪初以后,中国陶瓷经日本博多传入琉球群岛,并逐渐普及群岛全域。然而,琉球群岛发现的两种中国粗瓷,在博多并未出土过。对此,日本学者田中克子指出,这两种陶瓷应是13世纪至15世纪福建北部窑厂烧制之物,在琉球群岛发现而未在博多出土,说明了在中琉官方进贡贸易制度确立之前,民间可能已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1974年,琉球八重山考古发掘大量南宋时期福建闽清义窑的瓷片。这些并非自博多转口的瓷器,也印证了13世纪福建与琉球存在贸易交通往来。

琉球八重山福州闽清义窑南宋瓷。受访者供图

  明朝初年与琉球国建立正式邦交关系后,中国册封琉球,琉球朝贡中国,中国向琉球派遣闽人三十六姓帮助其来往朝贡,琉球派遣大量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不同途径,中华文明在琉球广为传播,在政治制度、思想理念、文化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刻影响了琉球社会。

   中新社 记者:福州为何有琉球馆、琉球墓?

  谢必震:明初实行海禁,对外交往规定福建通琉球、浙江通日本、广东通东南亚各国。最初,福建市舶司设在泉州,琉球人来中国必须从泉州上岸,泉州设“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使臣。明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移置福州,琉球人的登陆地点从泉州改为福州,建“柔远驿”。当时,驻留柔远驿的大多是琉球人,故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柔远驿叫成“琉球馆”。

福州琉球馆。受访者供图

  明清时期,中琉交往以福建为平台。明成化年后,琉球人主要在福州活动。一部分是使团人员滞留福州。每次琉球使团来华都有300人之多,除规定25人进京外,其他人都留在福州等待,在此从事贸易活动、学习技术。还有一部分是各地遇难飘风的琉球人,按规定,无论他们在哪里获救,都会被辗转护送到福州驿馆,等待安排回国。有的琉球人不幸病故,就永远长眠在福州。据载,清代,在福州亡故的琉球人有578人,大多就地埋葬。

福州琉球墓群。受访者供图

  历史上,福州琉球墓群有多处,金鸡山、吉祥山、望北台、张坑山、高盖山都是琉球墓地。现存的琉球墓地,仅存张坑山和高盖山两处。

   中新社 记者:“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琉球有何贡献和影响?

  谢必震:明代史籍记载,1392年,朱元璋赐给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其中多为河口(今福州小万寿桥附近)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不过所谓“闽人三十六姓”仅是一个概数,实际迁入琉球国的,远远超出三十六个姓氏。

  琉球国较贫穷,航海力量薄弱,是“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的状况。明朝政府不仅向琉球国赠送海舟,还宣布“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明朝实行海禁,以海外贸易为生的闽人颇受影响,而一纸颁令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实际上让往返中国与琉球贸易的闽人有了合法地位,消除了海禁与反海禁的矛盾。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帝王委派属民到辖地或属地行“封邦建国”之举。昔周王室分封诸侯,赐之遗民,命以太史,本为古制遗义。明朝将三十六姓赐派琉球,亦沿此举。

  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促进了琉球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儒家文化也随之传入,当地逐渐成为“风俗纯美”的“衣冠礼仪之乡”。

琉球闽人林氏家谱。受访者供图 琉球闽人郑氏家谱。受访者供图

  闽人及其后裔在琉球位居高官,有的任权倾朝野的国相,有的任举足轻重的法司官,相当多的人获得爵位,担任紫巾大夫、正议大夫等官职。有的人还被尊为琉球历史上的伟人。一代鸿儒程顺则,在琉球提倡儒学、创办学校、普及教育,至今为当地人敬仰;集政治家、科学家一身的蔡温,官至三司官、国相、国师,对琉球社会进步产生极大影响;还有名医魏士哲、史学家郑秉哲、书法家郑周、政治家郑迥、文化名人蔡文溥等,其事迹迄今仍为后人传颂。

琉球鸿儒程顺则。受访者供图

  闽人三十六姓不仅是中国和琉球友好往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从政治体制到教育体制,从生产技术到科学文化,琉球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琉球的岁时行事与中国大致相同;采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教材,尊孔并兴建孔庙;中国的堪舆学、关公崇拜、驱鬼辟邪的石狮子、“泰山石敢当”,成为琉球社会宗教习俗;明清时期的闽菜,演绎成今天的琉球料理。

  时至今天,冲绳仍保留许多琉球王国时代从中国传入的习俗。

   中新社 记者:600多年过去,福建与冲绳传承历史情缘,续写了怎样的友好交往故事?

  谢必震:1978年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后,福建与冲绳友好关系得到发展。1981年,福州与那霸建立友好城市关系;1988年,泉州与浦添缔结友好城市关系;1995年,厦门与宜野湾建立友好城市关系;1997年,福建省与冲绳县建立了友好省县关系。此外,三明沙县和与那原町、泉州惠安县与嘉手纳町也相继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现今,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追随先人脚步,成立了久米崇圣会、阮氏我华会、毛氏国鼎会等,通过修缮孔庙、祭拜先祖、赴闽寻亲、编修家谱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

  久米崇圣会其名,意为尊崇中国国学和儒家文化,时常开展《论语》研读、琉球汉诗讲解、汉语学习等活动,还组织青少年赴华研修,参观琉球墓园、故宫、孔庙等,了解中华文化,回顾祖先旅途的艰辛。

日本冲绳县琉球孔庙和久米崇圣会。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当今世界仍不太平,“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的历史更显珍贵。面向未来,应如何继往开来,加强交流合作?

  谢必震:一方面,以宗亲血缘为情感纽带,加强与冲绳久米崇圣会以及各姓氏门中会之间的联谊,深化交流,增进感情,进而推动中国相关组织及研究机构在学术、艺术、体育等领域与冲绳地区的交流。

  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图文并茂、多语种的表现形式,彰显“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将古代中琉关系史真实、直观地呈现,有助于冲绳民众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友好关系,了解中华文化在古代琉球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进中日友好往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

  受访者简介:

  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琉关系史、两岸关系史研究,出版有《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图说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琉球》等专著,在《中国史研究动态》《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逾百篇。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