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山西晋城 共话古堡古建、书院文化

发布时间:2024-08-03 17:24:24 来源: sp20240803

   中新网 晋城6月15日(杨杰英 高雨晴)6月14日,“千年之约——探寻晋城古堡 古建 书院文化沙龙活动”在山西晋城赵树理文学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书院文化、古堡古建文化的专家学者,晋湘两地高校学子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高雨晴 摄

  在“千年之约·书香永芳文脉长”环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执行秘书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柳河东等人围绕书院文化进行对话。

  一来到山西,陈宇翔就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他说,岳麓书院历史悠久,作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自创立起便以培育人才和传播学术闻名于世。这里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又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培育学生。而山西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期待岳麓书院与山西晋城在各个方面加强交流。

  “千年之约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学之约。900余年前,湖南岳麓书院与山西晋城程颢书院相继诞生,通过今天的对话相约起来。”柳河东表示,当前,山西乃至全国各地都在兴办书院,而书院兴办的最大价值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着“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称的晋城,现有国保单位72处,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226个,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素有“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

  当日下午的“千年之约·古堡古建话古今”环节中,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赵培生建议,晋城可以邀请海内外的艺术家来考察,打造文化古堡,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碰撞,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另外,还可以围绕晋城的古堡,开发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尤其是设计理念各异的潮玩产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这次晋城之行让我对古堡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刘道平对晋城的古堡数量感到吃惊。他表示,这些古堡大大小小各有特色,建议当地重视古堡保护方面的人才建设,整合一些相关资源,联合古堡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共同保护这些瑰宝。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介绍,太行古堡群是晋城市历史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具有防御和生产生活等功能的古堡建筑,极具科学研究、考古及旅游等社会价值。“如何做好这些古堡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我们一直在探索中。”

  近年来,晋城市在全方位加强古堡保护的同时,明确连片共建、融合发展新思路,促进古堡文物密集区文旅融合发展,系统性开展太行古堡课题研究,成立古堡申遗专班,不断叫响“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让一座座古堡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次文化沙龙活动是“湘”遇古堡 “才”聚太行晋城行系列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晋城古堡古建及书院文化,搭建专家学者与学子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晋湘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完)

【编辑:邵婉云】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产业新赛道带来发展新活力 - 延续求知的美好时光(纵横)

产业新赛道带来发展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8-03 17:24:25 来源: sp20240803

  【专家视点】

  作者:陈光(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深度调整,创新要素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全国或区域创新中心集聚。其中,长江经济带贯穿东西,覆盖11个省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通道和生态涵养地。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地处长江经济带的相关城市和地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毅迈出现代化发展新步伐,是重要的时代课题。破解这一课题,需相关城市和地区主动承担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的担当,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立”与“破”中构建适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之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牛鼻子”。牵住这个“牛鼻子”,就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推动着我国产业跃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地应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全链条各环节,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

  产业赛道的选择事关发展方向,从战略全局考虑,需各地着眼于科技自立自强,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于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战略需求,积极培育未来竞争性产业,创造性打造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重点瞄准制约性核心技术,选择适宜的方向,积蓄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力量,也将有助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一旦选准方向,就要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相关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一方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国际重点竞争领域,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技术更新迭代,逐渐在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另一方面,注重核心技术沉淀,优化产业链布局,确保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产业的发展也需与城市更新、科教文卫、民生发展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发展红利,充分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必须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1日 05版)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