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拟修改部分教科书,用“巴拉特”替代“印度”?

发布时间:2024-07-26 20:53:40 来源: sp20240726

   中新网 10月26日电 据印度媒体25日报道,印度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CERT)下属的社会科学委员会批准了把学校教科书上的国家名称,由“印度”改为“巴拉特”的建议,以及用“古典历史”取代现有的古代史课程。这引发了反对党政客的愤怒,NCERT随后澄清说,专家组的建议尚未得到批准,并表示现在对这个问题发表评论“为时过早”。

  据《印度时报》报道,社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伊萨克称,“巴拉特”这一名字历史悠久,它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他建议学校教科书上的国家名称“印度”应改为“巴拉特”。

  伊萨克表示,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科学委员会7名成员的一致同意,并写入了该委员会的最终立场文件。社会科学委员会于2021年成立,是NCERT的25个委员会之一,负责出台并修订学校课程所需的立场文件。

  此外,伊萨克还称,委员会建议在教科书中引入“古典历史”以取代目前的古代史课程,并将印度知识体系纳入教学大纲之中。

  但上述建议引发了反对党政客的愤怒,NCERT随后澄清说,专家组的建议尚未得到批准,并表示现在对这个问题发表评论“为时过早”。

  此前,印度总统府向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与会国代表发出的9月9日晚宴邀请函上,就写着“巴拉特总统”,而不是通常的“印度总统”。

  印度媒体称,通过修改宪法将印度英文名更改为“巴拉特”的呼声愈演愈烈。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英语中称印度为India,而在印地语中则称为Bharat(巴拉特)。

  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政府必须在议会两院都获得简单多数支持才能启动更名工作。印度《经济时报》称,包括阿萨姆邦首席部长在内的多位政要,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支持将印度国家英文名更改为“巴拉特”。 【编辑:何路曼】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广西兴安:以司法之力筑牢漓江源头生态屏障 - 我国成功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长征火箭年度首飞告捷

广西兴安:以司法之力筑牢漓江源头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4-07-26 20:53:42 来源: sp20240726

原标题:广西兴安:以司法之力筑牢漓江源头生态屏障

  兴安法院在灵渠景区内巡回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资料图片

  兴安法院开展“漓江保护日”暨灵渠保护法治宣传活动。资料图片

  如何用法治力量守护碧海蓝天与绿水青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人民法院一直思考的问题。兴安法院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灵渠天平 党旗领航”党建品牌为引领,立足兴安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生态优势,站在保护生态安全的高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强化巡回审判法治宣教作用,督促违法者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共治共享大保护格局,筑牢生态司法保护屏障。

  探索环资审判新模式

  兴安法院立足桂林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守护漓江源头生态环境。

  “兴安是漓江的源头,灵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用法律之盾保护好漓江源头、保护好灵渠,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在有环境资源破坏风险的地方设立生态司法保护点,确保及时、有效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在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会议上,兴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邵国庆就如何积极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出了要求。

  兴安法院坚持系统思维,结合内设机构改革,确立刑事、民事、行政环境资源审判“三合一”的归口管理模式,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同时,从刑事审判庭、综合审判庭选派3名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法官组建专门审判团队。

  为充分发挥环资审判职能,兴安法院还就如何发挥好“专业审判、跨区审理、协同保护”三大特色积极探索,将司法裁判与“协同、预防、修复、公益”方针有效结合,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兴安地区生态环境资源。

  构建绿色司法新格局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兴安法院主动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需求,探索“专职队伍+专项治理”生态保护新模式,成立“灵渠景区法官工作室”,主要审理因破坏灵渠景区文物、生态环境引发的民商事及行政案件,景区范围内和灵渠沿岸、干支流水系的民商事及行政案件,并就审理涉灵渠景区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向当地群众和游客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经审理涉灵渠景区保护案16件,在灵渠景区内巡回审理了8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2023年12月20日,兴安法院立足于辖区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及辖区治理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思路,加强环境司法保护,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漓江源头)挂牌成立漓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为涉漓江源(猫儿山景区)的民商事及行政纠纷案件开通“绿色通道”,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的法律服务,实现案件“快调解、快立案、快审理、快化解”。同时,对涉漓江源(猫儿山景区)生态环境刑事案件进行巡回审判,树牢生态修复优先的理念,聚焦修复、惩治、宣传三项职能,实现政治、法律、社会和生态四大效果,持续提升辖区群众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及绿水青山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共同推进漓江源头生态保护。

  此外,兴安法院主动与华江瑶族乡镇府、华江瑶族乡司法所、华江瑶族乡派出所、猫儿山管理处等单位成立生态保护协作联席会,形成“1+N”生态保护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实现信息共享、职能互动、优势互补。通过联动发挥各方职能,坚决扛起守护漓江的司法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法院智慧和力量。

  擘画生态教育新篇章

  2023年4月,被告人唐某、陈某携带电击设备、地笼等捕鱼禁用工具,在兴安县某水库进水口附近河段非法捕捞水产品,被公安机关当场查获。兴安法院审理后认为,二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除依法判处二被告人拘役外,还要求二被告人缴纳生态修复费21040.5元。

  “一纸裁判并不是案件办理的终结,我们希望通过办理一案,让更多人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一同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行动中。”兴安法院副院长黄恺说道。

  兴安法院依托灵渠景区法官工作室和漓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开展“以案释法+以庭代训”的新型普法模式,推动“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为进一步加强环保普法力度,兴安法院利用“4·25漓江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开展环保普法宣传,邀请中小学生沉浸式参观巡回法庭等方式,不断提升公众保护环境意识,引导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生态保护实践者。

  据了解,兴安法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环境审判职能,以探索完善修复性司法实践为切入点,切实提升环境资源审判执行的实质效果,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更优、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更美、绿色发展创新活力更足贡献法院力量。(本报记者 费文彬 本报通讯员 张 睿 张萃 倪娟)

(责编:温璐、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