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艺术家携手浙音歌剧学院 创排歌剧经典《爱之甘醇》

发布时间:2024-08-16 16:23:20 来源: sp20240816

   中新网 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高凯)国际一流大师走进校园,携手青年学生演绎歌剧经典。记者13日获悉,12月16日至18日,浙江音乐学院首部自制歌剧《爱之甘醇》将亮相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的舞台。

  此次演出由著名旅意女高音歌唱家、国际顶级歌剧赛事六项金奖获得者孙秀苇担任艺术总监,著名意大利歌剧导演皮埃尔·弗朗切斯科·马埃斯特里尼担任导演,意大利指挥家安德里亚·阿尔伯丁执棒,世界顶尖钢琴家及歌剧艺术指导罗曼·克鲁莫夫担任艺术指导。

  《爱之甘醇》是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葛塔诺·多尼采蒂的经典作品,作曲家当时仅用两周就将该作品谱写完毕,并在1832年于米兰首演。作为意大利美声派歌剧的代表作,《爱之甘醇》是世界上演出次数最多的歌剧之一,角色唱段优美动听,能够充分突出歌唱家的高超技巧。

《爱之甘醇》排练中。吴永洁摄

  此次浙江音乐学院版《爱之甘醇》力邀众多国际名家加入到创排团队,不仅保障了该剧优秀的制作和绝对的品质,更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据了解,此次并非浙江音乐学院的学子首次与国际大师们碰撞,今年5月,作为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艺术总监的孙秀苇就曾携手导演马埃斯特里尼以及指挥家阿尔伯丁为学生们排演过音乐会版歌剧《唐·帕斯夸莱》《丑角》。此次从音乐厅走向剧院,演出之变不仅仅体现在空间的扩展,更体现在对歌剧形式与内容的全面完善与充盈。

  孙秀苇介绍,导演马埃斯特里尼目前已抵达杭州数日,排演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如何歌唱,如何表演,又如何通过歌唱与表演塑造出角色,表达好感情,于马埃斯特里尼而言,所有这一切都了如指掌。孙秀苇介绍,大师把所有的角色都倒背如流,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亲自给学生们讲解、示范、演绎。“课堂教学和舞台演出是两回事。”孙秀苇强调舞台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舞台上实践,和国际顶级大师合作,进步神速。排演的过程也让我很感动,我们要为观众奉献一部顶级的制作。”

  三年前,浙江音乐学院成立了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以及合唱学院“五大学院”,据介绍,“五大学院”既是“本科后”的继续教育机制,又是在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的以适应“职业化”要求的高阶方案,以此为行业单位输送成熟的专业人才,解决长期存在的艺术人才供需链在“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

《爱之甘醇》排练中。吴永洁摄

  此次歌剧排演,即是“使舞台成为教室”的生动实践。“制作一部歌剧并非易事,在学生阶段排演歌剧,并邀请国际一流主创团队保驾护航更是难得。”孙秀苇介绍,通过歌剧的创排和演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舞台表演能力和专业素养。(完)

【编辑:李岩】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中国硅谷”如何走向“世界中关村”? - 2024年山东计划组织263个境外展会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硅谷”如何走向“世界中关村”?

发布时间:2024-08-16 16:23:21 来源: sp20240816

   中新社 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陈杭)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Vidu,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发布首批图像……29日,为期五天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落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们在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上,见证系列前沿科技成果“首秀”,共话全球科技交流合作新机遇。

  论坛举办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中关村),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电子一条街,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被称为“中国的硅谷”。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科技进步的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丹尼斯·弗雷德·西蒙谈到,中国逐渐成为创新巨人。在他看来,中关村是吸引高端人才的磁石,聚集着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众多人才。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中关村文化,吸引着一代代生生不息、探索未知的创业者入驻此地。“我是一个老中关村人,在这里创业了32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参加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说,“正是一代一代的中关村人不断创新和拼搏的‘中关村精神’,让这里诞生了一系列世界级公司。”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增长极,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作为创新创业一面旗帜的中关村,也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十年来,中关村企业总收入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3.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2023年约8.6万亿元;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4年1.04万家提高到2023年2.83万家,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从2014年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日均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一串串数字,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也是中国自主创新历程的展现。29日,19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包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取得系列国际先进成果、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新一代原子磁强计脑磁图仪等。这些“含金量”十足的科技成果,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最新贡献。

  “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的努力,中关村一定会变成世界的中关村,对世界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这是雷军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谈到的美好愿望。

  这样的愿望并不遥远。记者了解到,北京将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继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积极推进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不断探索新试点政策,复制推广已有成功经验,持续优化有利于前沿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发布的《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中关村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

  中关村正加速走向世界。借助中关村论坛这一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平台,中国将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主动融入和塑造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各方发展共赢。(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