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福建“15条”显现两岸融合发展“方向不变”“力度加大”

发布时间:2024-08-06 13:19:49 来源: sp20240806

   中新社 北京12月1日电 题:福建“15条”显现两岸融合发展“方向不变”“力度加大”

   中新社 记者 容海升

  福建近日公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首批15条政策措施。中央大力支持之下,福建四方面15条具体、实在的措施透露出大陆方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方向不变”“力度加大”。

  福建方面透露,《意见》9月12日出台后,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8个部委当月27日赴闽开专题会议。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福建进一步制定措施,第一批包含“台湾居民居住证办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优化至5个工作日”“65周岁及以上台胞可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为来闽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提供一定期限的过渡免费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

  在闽生活、工作的台胞第一时间感受其中诚意,认知今后可更加便捷实现与福建居民同等待遇。一些细腻的开放举措直接惠及细分群体,如台湾律师吴蒨告诉媒体,新举措包含明年安排50人次台湾地区法科学生到福建检察机关实习实训,这还是第一次。无疑进一步拓展了台胞参与大陆法治建设的渠道。

  毋庸讳言,近年两岸正常交流往来面对种种限制、挑战,困难很多。福建推出“15条”,一方面显示出大陆对台政策“方向不变”,即便困难很大,仍决心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从早期强调经济融合,走向包含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化融合发展,并且,融合发展从政治论述,向着中央及地方各方面政策配套以及措施落地后鲜活的两岸往来互动转化,要让两岸的同胞能够体面地、安全地、方便地、低成本地生活在一起。

  另一方面,“15条”也透露出大陆对台工作“力度加大”,实现台胞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要向困难领域迈进。

  《意见》中多处提及发挥福建独特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等表述,表明中央在福建全域建设示范区,有决心打破更多条条框框的障碍,并积累经验、未来以点带面作进一步推广。

  观察家也注意到,民进党当局以“不切实际”“一厢情愿”等言辞回应《意见》及两岸融合发展前景。但关心台海局势的人们可以注意曾作为战地的金门厦门,两地朝向一个共同生活圈所作的探索。新冠疫情趋缓、“小三通”复航后,金厦之间各种联结纽带快速恢复;福建“15条”等新增政策措施,有助于更多台生台胞台企着眼闽台合作、作出前瞻规划。以前难以想象的厦金大桥,今年已有金门民间团体发动连署,要以“公投”形式向台当局反映当地乡亲建设这座大桥的愿望。

  对于和平发展,大陆展现诚意、决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台湾民众和金门乡亲一样,在共享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中建立起对于融合发展的信心。(完) 【编辑:刘阳禾】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聆听生命的礼赞 - 坚守岗位 奋战一线(锦绣中国年)

聆听生命的礼赞

发布时间:2024-08-06 13:19:50 来源: sp20240806

  《月光蟋蟀》:赵丽宏著;新蕾出版社出版。

  那些急需人类解决的问题,都在等待创作者释放想象力,编织生动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思索与追寻。

  

  对儿童文学来说,诗心与童心总是相通的。一个作家如果既能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又能用纯真的童心理解孩子的心灵,便能够打开一方创作空间。长篇童话《月光蟋蟀》,就是作家赵丽宏诗心与童心的又一次勃发。

  《月光蟋蟀》这个名字,不禁让人联想起昆虫主题的经典作品。从安徒生《小意达的花儿》、法布尔《昆虫记》,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郭风《红菇们的旅行》……那么,当下儿童文学如何书写新的昆虫故事?

  赵丽宏选择以抒情的笔触,描绘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作品以两只蟋蟀为主角,用拟人手法讲述它们历经波折、参加昆虫交响音乐会的故事。月光之下、草丛深处,两只英俊潇洒、身手不凡的蟋蟀“玉顶”与“铁头”,在老蟋蟀“金刚钻”的指导下,艺高胆大地比拼武艺。那是它们快乐游戏与技能较量的乐事,也是青春洋溢的场域,它们与同伴、与乡野间种种昆虫一起鸣叫、奏乐、鼓呼。作家笔下那月朦胧山朦胧的意境,静谧而又深邃,喧闹而又激扬。

  只写昆虫或许太过乏味,也难以寄寓深意,给小读者以启发,所以《月光蟋蟀》的故事由昆虫与人类的接触渐渐展开,并融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躺在花丛中酣梦的玉顶发生了命运的转折,一开始它只是被在野外采花的两兄妹无意间放入篮中带进城里。然而,两兄妹的父亲为了救助行将破产的亲戚,把玉顶借给他去“斗蟋蟀”,玉顶成了被关在闷筒里随时准备决斗的玩物。作品高潮出现在最后的决斗时刻:玉顶万万没想到,与它对决的竟是好兄弟铁头——铁头已成为主人赚钱的“黑旋风”。面对此情此景,玉顶和铁头准备拼死一搏,它们靠智慧支开了坏人,逃离“斗兽场”,其过程一波三折,充满危险。童话结尾,那与开篇遥相呼应的昆虫交响音乐会,着实让人长舒一口气,不禁感慨:昆虫世界本就应该这样自在快乐、浪漫无垠。

  作品让孩子们看到了生存挑战下的友谊、团结、以诚相待、勇敢进取,看到了阳刚之气与“小小少年也要有一身功夫”。如此看来,这一部情感充沛的故事,也是一部洋溢着青春热血与阳刚气质的成长童话。字里行间,贯通着逻辑严谨的童话假设与温暖细腻的诗意叙述,那些浪漫的想象还蕴含着对生态环保的呼唤,引发小读者的悠长思绪。

  除了叙事上的巧思,作者还对童话的写法进行新的尝试。作品中的两只蟋蟀主角,并没有像传统童话那样开口说话、与所有物种都能对话交流,作者以温暖的他者视角叙说昆虫的命运,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两只有灵性的蟋蟀虽然不通人语,却似乎已洞悉人性。这样的写法,延续了作者在另一部童话《树孩》中的创作理念:以满怀关爱之情的眼光,讲述万物有灵的世界。这也是作者尊重孩子的思维、尊重孩子的世界的体现,用蟋蟀故事阐释人生道理,不仅给小读者以爱的教育,也能让大人们有所思考。

  月光下的田野,虫鸣蛙叫,晚风轻拂,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月光蟋蟀》让我们看到儿童文学既充满诗意和童心又寄寓深意的可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还有许多话题为儿童文学提供线索。那些急需人类解决的问题,都在等待创作者释放想象力,编织生动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思索与追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2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