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4-08-12 13:40:49 来源: sp20240812

原标题:二〇二三,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他们上天、入地、探海,不断探索宇宙奥秘;他们关注基础研究、聚焦工程技术,持续更新和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他们心系国计民生,在环境、健康、农业等各领域成果斐然,努力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国之重器再添大国底气

中国空间站:

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已完成建造的中国空间站,开始了常态化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天舟六号,我们在太空越来越游刃有余;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空间应用系统进行研究,空间“实验室”正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空间交会对接GNC(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进一步成熟……我国空间技术正不断发展并辐射到其他领域。

罗斯海新站将建:

南极即将有“新家”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启程,他们此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它将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也将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它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测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探寻高能宇宙线“捕手”

5月10日,被称为“拉索”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它建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占地面积1.36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借助“拉索”,科学家们取得了精确测量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捕捉”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等多项成果。

“梦想”号: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12月18日正式命名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它总吨约33000吨,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将为大洋能源资源勘查开采提供重要装备保障。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百花竞放

“看”到纳赫兹引力波:

打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窗口

6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独立找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绘制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基因二维图谱:

我国马铃薯育种基础理论和技术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追踪最长8000万年、累计12亿年的马铃薯基因组进化痕迹,绘制了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基因二维图谱。这一图谱将有效帮助育种家预测马铃薯育种中可能出现的基因“踩坑”处,大大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进程。

“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在构建“九章”系列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基础上,中国科大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高斯玻色取样和图论之间的数学联系,完成对稠密子图和Max-Haf两类具有实用价值的图论问题的求解,相比经典计算机精确模拟的速度快1.8亿倍。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次登顶卓奥友峰:

我国具备了开展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的体系化能力

卓奥友峰地处中国与尼泊尔边界、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海拔8201米,是世界第六高峰。这是我国科考队首次登顶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此次科考,开展了极高海拔自动气象站架设、峰顶冰雪测厚、冰芯钻取及雪冰样品采集等多项科考任务,围绕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碳循环、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研究,揭示极高海拔地区变化和极端过程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关键技术、工程科技捷报频传

白鹤滩水电站:

中国水电行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022年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截至2023年10月12日,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它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将有力保障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

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

硅基光电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研制的这款纯硅调制器,同时具有超高带宽、超小尺寸、超大通带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势,满足了未来超高速应用场景对超高速率、高集成度、多波长通信、高热稳定性及晶圆级生产等需求,为高速、短距离数据中心和光通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关键技术支撑,展示了硅基光电子学在下一代超高速应用领域的巨大价值,对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意义重大。

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

我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自主研发了国际首套300MW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膨胀机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具有负荷高、流量大、流动传热复杂、高效宽工况运行要求高等技术难点。集成测试中,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2月6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建设中,科研人员攻克了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关键技术,研制出2200余台世界首台(套)设备,世界首创型设备超过660台,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本报记者齐芳、杨舒、金振娅、张蕾、常河整理)

(责编:杨曦、陈键)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成都将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 韩正访问马来西亚

成都将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发布时间:2024-08-12 13:40:51 来源: sp20240812

   中新网 成都6月6日电 (记者 岳依桐)记者6日从中共成都市委召开的“解读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成都将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都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邱长宝介绍,成都将在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一体规划布局、促进“物流—贸易—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

  具体而言,成都将加快推进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等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成格铁路,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加快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集结中心。

  同时,成都还将高质量建设运营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争创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并谋划打造“霍蓉渝昆”物流通道,构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联通欧洲、中亚和东南亚的全陆路物流通道。

  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成都还将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建强开放型经济平台载体、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等举措聚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将落实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做好外资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卫星互联网、创新药等重点产业提升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水平,加快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信息服务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张浪 摄

  如何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提升门户枢纽通达力支撑力,增强现代物流和口岸平台服务能级?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柳树国介绍道,在航空枢纽方面,成都将在推动欧美枢纽航点恢复拓展的同时,积极拓展全球增量市场航线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航线,加密重要枢纽航线航班频次。

  在高标准建设国际铁路枢纽方面,成都将持续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完善跨境铁路通道运行线路网络,加密班列运行频次,拓展新线路和新站点,进一步提升国际班列通达性和覆盖面;做优做强“蓉欧速达”“中老泰马”“澜湄蓉欧”等特色快线品牌,有效促进成都与欧洲、东南亚、中西亚等国际消费市场的衔接互动。

  为提质现代物流服务,成都将推动物流供应链企业深度融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支持设立境外分销服务网点和货运服务节点,服务本土与海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并招引培育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做强国际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供应链联络站,有效提升“门到门”全程供应链服务能力。

  同时,成都还将通过加快推动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推广铁路快速通关应用,推动车边直提、抵港直装,探索实施出口货物“先查验后装运”,争取中欧班列进口植物种苗在边境口岸快速通关等便利化措施落地等举措,优化口岸服务体系,增强开放型经济支撑能力。(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