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 释放夏日消费市场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08-20 17:15:00 来源: sp20240820

消费一头连着社会民生,另一头关系到经济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在培育文旅体育消费新场景方面,《措施》指出,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确定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推动受理境外银行卡;提高外籍游客在华购票、餐饮、住宿、出行、预约的便利化水平。

专家表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关键是要把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打造消费新场景有助于更好顺应消费场景变化新趋势,不断提升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其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将为入境游创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保障。

意大利留学生体验刷境外银行卡支付。受访者供图

意大利留学生体验刷境外银行卡支付。受访者供图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不断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使用银行卡的便利性,支持公共事业缴费、医疗、旅游景区、商场等便民场景使用银行卡支付。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会同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构建以《意见》为基础、联合发文为补充的“1+N”政策体系,推动商业、文旅、交通等领域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同时,结合外籍来华人员聚集地、热门旅游景区、涉外支付情况等,综合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17个重点城市和21家重点机构,要求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支付便利化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浙江、江苏、福建、四川、陕西等地主持召开推进会,强化与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合作,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工作力度。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成都等30多个省区市出台方案,对优化支付服务工作作出安排。多地方案提出,金融、文旅、商务、交通、民航、铁路、卫生健康等行业主管部门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科学合理划定重点商户,围绕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优化账户服务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优化支付服务。

一系列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入境人员移动支付交易3900多万笔、金额56亿元,同比增长近11倍;截至2024年3月末,重点城市重点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率较2月末提高20个百分点;超6万家银行网点、近2300个外币兑换设施支持外币兑换,累计发放人民币现金“零钱包”262万个。

值得一提的是,优化支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多部门要合力营造良好支付环境,加快培育消费新场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此前在优化支付服务会议上表示,优化支付服务工作的重点已从17个重点城市扩展至全国,除了要继续保持前期的工作力度外,更关键的是要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支付体系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

在此前国新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石泽毅表示,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推动国家4A级以上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建立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对重点文化和旅游场景进行支付便利化升级。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表示,交通运输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包括加快普及网络售票,方便国内外人员持身份证、护照、外国人永居证等多种证件线上购票;积极推动国内主要网约车平台企业拓展支付渠道。

(责编:孙红丽、吕骞)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用好、养好黑土地 让土地“家底”更厚实 - 电视剧《庆余年第二季》开播 续写“小范大人”的人生传奇

用好、养好黑土地 让土地“家底”更厚实

发布时间:2024-08-20 17:15:01 来源: sp20240820

高产丰产的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近年来,我国黑土地保护利用进展快且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由4600万亩增加至8300万亩。

如何建立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是关键。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发布,提出国家建立黑土地保护制度,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

保数量提质量 用好养好黑土地

肥沃的黑土地,是稀有土壤资源。曾经,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东北部分地区肥沃的黑土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薄”、越来越“硬”,土壤肥力下降。

“黑土地保护任务任重道远。”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郧文聚认为,现阶段,黑土地保护存在黑土地开发利用不够规范,黑土地粗放利用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薄弱,已建成的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不足,未能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

怎么用好、养好黑土地?郧文聚认为,应加强用途监督管控,把黑土地管好。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应用,依托田长制采取“人防+技防”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开荒和违法侵占黑土地、盗挖盗采黑土等行为,并依法惩处相关责任人。同时也要严控建设项目占用黑土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向东北黑土区倾斜,率先将黑土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耕地中的大熊猫’建设好。”郧文聚说。

“只有采取科学耕种方式,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让黑土地越来越肥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高娃说,养护黑土地,重点在于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快扩大保护性耕作范围。实施保护性耕作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差异化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钱凤魁补充,把黑土地养好,应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设施管护。一方面,注重黑土地养护,适当推行休耕轮作,实施有机肥还田,加大秸秆、畜禽粪肥等有机物补充回归黑土,加大土壤改良措施应用,逐步提升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足额落实农田设施后期管护资金,加大管护工作宣传力度,确保农田设施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数据显示,近年来,辽宁省黑土区耕地质量得到较大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3.46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36.2克/千克。

让“寸土生金” 实现保护利用“双平衡”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大粮仓”。

郧文聚认为,只有把耕地保护放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考量,才能协调好开发利用和黑土地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黑土地的特殊管控,黑土地全部纳入耕地保护红线,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地应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做到上图入库,严格实行特殊保护。”郧文聚说,“另一方面,要协调好黑土地生态系统和周边林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关系,注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维持有利于黑土地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

郧文聚补充,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防止黑土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提升黑土地生态系统功能。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共建成了56个整体推进县和712个县乡级高标准应用保护性耕作基地,25个县实施面积超过100万亩。

从精耕到细作 保护性耕作让黑土耕地“底”色更浓

如何处理好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与合理利用两者关系?

钱凤魁认为,保护性耕作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农民群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需要政府推动,久久为功。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并做好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组建一支专家技术团队,分区建立示范性培训基地,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方式开展培训,有序推进保护性耕作推广。

高娃表示,根据黑土地类型、水热条件、地形地貌采取差异化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如果保护性耕作模式选取不当,反而会加重黑土地破坏,个别地方反映因秸秆覆盖处置不当加重病虫害发生率,同时农药施放增加,加大了面源污染。

创新推广以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为关键技术的防风固土“梨树经验”;不断摸索以秸秆翻埋还田和覆盖免耕等模式为主的“龙江实践”;探索形成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打浆还田为主的“三江经验”……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探索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让黑土地永葆生机。

截至2023年11月,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碎混翻压还田等多种模式,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覆盖重叠面积1亿亩次、有机肥深翻还田2000万亩。 

解锁耕地保护“新密码”系列:

耕地保护夯实大国“耕基”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固 

(责编:杨曦、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