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化出土大批绿松石器:男女均佩戴 或有祭祀护佑功能

发布时间:2024-09-15 20:14:27 来源: sp20240915

   中新社 太原11月23日电(记者 李新锁 胡健)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出土大批绿松石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发布,前述绿松石器男女均可佩戴,不排除具有某种祭祀、护佑功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经过40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可知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城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庞小霞介绍,陶寺文化出土的绿松石器主要集中于墓葬中,仅陶寺遗址的绿松石镶嵌片就发现950余枚,大多属于组合头饰和腕饰上镶嵌片,还有一些零散的绿松石片。

  考古发现,陶寺文化绿松石腕饰的佩戴与性别无关,男女均可,因此绿松石腕饰并非判断墓主人性别的标志物。

  此外,陶寺文化绿松石腕饰大多戴在右腕部,罕见左腕。

  庞小霞说,陶寺文化的绿松石腕饰是在有机质底托面上涂抹黏合剂再嵌绿松石片,底托物可能是木质,也有可能是织物或皮革等其他有机物,也有学者认为是漆木底托或漆木承载体。

  研究发现,陶寺文化腕饰上的绿松石只是简单地集中拼凑形成可佩戴的饰物,并非十分专业地加工出各种形状并有规律地嵌出图案,这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明显不同,显得简单随性。

  陶寺文化早期已发掘的墓葬有1309座,但带有绿松石腕饰的墓葬却仅有8座,其功用如何?

  庞小霞解释称,8座带有绿松石腕饰的墓葬,属大型墓和中型墓,应为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综合考古发现推测,绿松石腕饰并不被最高等级者所青睐,而是少数高等级贵族比较喜欢。

  海外考古发现,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史前居民常以绿松石作为仪式活动中的必需品,用于祭祀。古代印第安人则把绿松石当作圣石,认为佩戴绿松石饰品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

  庞小霞说,陶寺文化绿松石腕饰和绿松石头饰有组合使用的情况,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这类使用不排除同样具有某种祭祀、护佑功能。(完) 【编辑:付子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两岸青年福建三明共建乡创实践基地 - (乡村行·看振兴)全国文明村山西蒲县山中村: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

两岸青年福建三明共建乡创实践基地

发布时间:2024-09-15 20:14:29 来源: sp20240915

  【港澳台专线】两岸青年福建三明共建乡创实践基地

   中新社 福建三明3月21日电(雷朝良 黄艳 吴艺缤)“我们希望走进乡村开展田野调研,包括对一些老房屋做空间改造,把青年人的创意和活力与乡村本土需求相融合。”来自台北的陈双卯20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举行的沪明台青年乡创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如是说。

  三元区是三明市政府所在地,上海与三明的对口合作当前正紧密展开。为进一步深化上海、三明、台湾青年交流合作,今年来,三元区多个乡镇、部门与陈双卯创办的上海杨浦区赋启青年发展中心合作,打造沪明台青年乡创实践基地。

  该基地通过引入“乡村CEO”理念,以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莘口镇楼源村为试点,开发上海、三明、台湾大学生驻村实践课程,鼓励台湾青年到三明担任“乡村职业经理人”,探索乡村运营、社区营造实践,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村里环境很好,我很喜欢这里,也希望能为这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从上海来的白雪莲是楼源村第一批“乡村职业经理人”,如今已驻村十几天,她和其他5位“乡村职业经理人”一起开展了乡村老旧楼房空间改造、访谈调研、内容宣发等工作。

  据上海杨浦区赋启青年发展中心项目总监庄雅涵介绍,今年4月,基地将以挖掘三明本地乡村风土人情为主题,招募48位来自上海、台湾、三明的青年,参与社会创新赋能训练营。

  自2022年12月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在三明设立以来,(三)明台(湾)乡村融合发展不断升温。去年6月,三元区设立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吸引41名台湾大学生前来开展乡村规划设计实习活动。该区9个村先后同台湾团队签订了“陪护式”服务协议,就海峡两岸陶文化交流基地、万寿岩文旅小镇景区、忠山历史文化名村活化利用等重点项目开展规划设计,实施乡建乡创项目27个。(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