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24-09-11 21:31:25 来源: sp20240911

原标题:以职业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本质上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是职教战线的使命担当,更是教育强国新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契合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职业教育功能作用的有机组成,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与学习型社会特征相适应。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地市管理为主,职业院校数量多、层次全,提供最接地气的专业教育与培训。职业院校通过校地联动、服务社区,向居民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实训室等,能够让城乡社区居民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身边的“技能充电站”。

  职业教育专业覆盖广泛,可以有效满足不同群体技术技能学习需求。2021年以来,教育部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专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这些专业不仅服务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也是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托,为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学习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专业支撑。

  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保障了不同群体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有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新职业,职业教育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这使得职业院校能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实训、面向中青年提供技能提升培训、面向老年人开展数字时代生活技能培训,帮助解决各年龄段知识和技能提升问题。

  职业教育数字化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行探路

  近年来,职业教育以资源汇聚、数据联通为重点,以条件硬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不断优化数字化资源平台。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该平台共上线专业教学资源库1324个、在线精品课7126门、视频公开课2403门,覆盖专业近600个,总浏览量突破40亿次,构建了使用广泛的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体系。

  不断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教育部开展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确定324所第一批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以试点为牵引,鼓励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立项数字化建设项目,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数字课程+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数字化程度。

  持续推进教师数字化转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暑期教师研修”专题,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安排课程体系。精选20余个专题50余课时的课程资源,面向全国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网络培训,提高职业教育战线干部职工数字素养,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增强了师资保障。

  职业教育数字化如何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机制。鼓励地方建立专门数据库,通过智能查找,主动匹配区域和行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搭建能工巧匠与学习者之间桥梁,实现“能者为师”“习者为生”。依托职业学校打造县域全覆盖的数字化职业教育教学点,探索构建基于数字化的虚拟学习社区,加快形成服务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新优势。

  二是夯实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数字化基座。职业学校应加大教学和实训场所的数字化改造,打造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开放性校园;围绕专业要求和岗位需求,聚焦日常教学和岗位需要开发使用数字化资源;加快培育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新场景,重构人与时间、空间、学习内容的相互关系;建设校本数据中心,汇总教育教学、社会培训、管理服务和网络安全方面数据,持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三是依托数字化扩大服务各类学习群体的规模和效能。职业院校应以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手段提升培训效能,使全民共享数字时代学习型社会的“红利”。如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面向长期失业青年、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积极提供养老育婴、电商快递等需求大、易就业的初级技能培训;面向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广大农民群体等,提供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等培训。

  四是通过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型社会的获得感。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功能,开发基于数字化的“数据字典”“学分认定规则”等学习成果认定与转化标准,明确职业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新型课堂标准、虚拟仿真实践基地等技术应用标准,健全数字化学习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实现向全民提供可检索、可追溯的学习信息。

  五是借助职教“出海”分享中国职教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智慧和方案。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拓展国际化、绿色化发展新空间,依托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资企业培训机构,联合开设非学历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课程,通过配套集音视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于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资源“走出去”形式,开发VR实训课堂,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的传播分享,为全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责编:郝孟佳、李昉)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 一条民资控股高铁线,为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提速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4-09-11 21:31:28 来源: sp2024091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影响。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大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尽管在特定时段、特定情况下外因能发挥很大作用,但从整体、全局和长时段来看,内因的作用始终是根本性、第一位的,外因的作用是辅助性、第二位的。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千千万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各行各业勤奋工作的劳动者,只有把企业家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出来,经济增长才有了绵绵不绝的持久动力。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打破束缚人们开拓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创新创造提供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改革开放是提高要素投入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一旦把全社会的动力和活力调动起来,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内生动力的作用是持久的、强劲的、源源不断的,与增加要素投入的一次性作用不同,今年起作用,明年乃至更长时期都会起作用。有效调动全社会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总结我国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宝贵结论。改革开放前,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劳动产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体制机制一变,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不断改革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奋起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劲动力,激发起千千万万基层组织和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创造的持久活力,无数个微观源泉汩汩流出的“源头活水”汇聚成奔涌前行的“大江大河”,汇聚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汪洋大海”,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精彩蝶变!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经过数十年高速增长,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抬升,已经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已到中途、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新形势,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拼人力、拼资源、拼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在外部需求萎缩、国内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来推动扩大内需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问题。要积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快落实一批支持民营企业的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进这些改革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回首过去,我们依靠改革开放,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我们依靠改革开放,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画出“最大同心圆”,持续激发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目标,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1日 02 版)

相关新闻: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