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快春运”旅程中的“慢火车”见闻

发布时间:2024-09-29 21:24:18 来源: sp20240929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快春运”旅程中的“慢火车”见闻

  在以高铁为主的“快春运”中,为何还要开行平均时速50多公里的“慢火车”?近日清晨,记者踏上了从昆明开往贵州红果的5652次绿皮公益火车寻找答案。

  2月1日,即将从昆明发车的5652次列车。(王贤思 摄)

  这趟列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行,单程261公里,途经16个站点,全程票价36.5元,相邻车站间最低票价仅6元。

  列车刚到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吴官田站,路边挑扁担、背背篓的菜农已在等待车门开启。

  马龙区到曲靖市区有近40公里的距离,坐公交需要两个小时转三趟车才能到,而坐这趟“慢火车”,只需要22分钟,担上两箩筐菜,票价7元。

  这附近农民的土地多半已流转,勤劳的村民利用门前屋后园子种点蔬菜售卖补贴家用。“市里人多,菜能卖个好价钱。”一位菜农说。

  2月1日,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吴官田站排队上车的菜农。(王贤思 摄)

  列车长袁琪珍和这些菜农已是老熟人了,她一边帮忙接过菜农的背篓,一边和菜农聊市场上的行情。

  来自沿线新房子村的杨凤英今年62岁,她常坐这趟车去卖菜。她的担子重约30公斤,里面装着折耳根、豌豆尖等,她说每天卖菜能挣到200多元,临近过年这几天每天能挣300多元,两个小时不到菜就能卖完。

  “如果没有这趟车,只能去蔬菜大棚里帮忙种菜,一个小时10块钱,一天顶多赚100块,过了60岁,还不一定有人找。”杨凤英说。

  到站曲靖,菜农们很快赶往附近的农贸市场。从马龙区坐“慢火车”到市场卖菜的菜农卖了很多年,也卖出了名,市场中还形成了独特的“马龙街”。前不久,政府还免费给这些菜农办了摊位证。

  这趟列车,是运送蔬菜的“摆渡车”,是方便群众的“民生车”,将沿线百姓带向致富路。

  2月1日,5652次列车上的读书角。(王贤思 摄)

  列车里还设有读书角,书架上,摆着许多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相关的书籍,乘客可以随时取阅。

  今年刚上大学的卢荷婷带着弟弟回富源县老家过年,她说:“这趟车充满了回忆,我今年18岁,这趟火车也坐了10多年,小时候,妈妈就是坐这趟车带我回外婆家。”

  5652次绿皮公益火车不仅将农民带到城市卖菜,将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带回家乡,还将城里人带到乡镇赶集。恰逢周四,是昆明市嵩明县小新街赶集的日子,车厢坐满了去赶集的人。一位乘客说,“乡街子”年味更浓,坐“慢火车”赶集去也不累。

(责编:申佳平、杨迪)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从卖木头到搞旅游 中国东北林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 精准预报助战鹰远航

从卖木头到搞旅游 中国东北林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发布时间:2024-09-29 21:24:19 来源: sp20240929

3月14日,在伊春森工集团美溪林业局公司一处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样地,工作人员在整理林下剩余物。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3月14日,在伊春森工集团美溪林业局公司一处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样地,工作人员在整理林下剩余物。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新华社哈尔滨3月21日电题:从卖木头到搞旅游 中国东北林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新华社记者熊言豪、管建涛、陈益宸

  林地面积21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4.47%、森林蓄积量21.58亿立方米……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十年的生态成果。停伐举措使中国最北森林屏障重获生机,国有林区得以依托生态振兴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20世纪中叶,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中国对这片原始森林进行大规模开发,至2014年全面停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累计生产木材超过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一半。

  龙江森工集团资源管理部副部长杨崇军在林区工作几十年。他说,林区停伐前已经出现了蓄积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部分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林木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国有林区,面临转型大考。当时大小兴安岭数万名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一部分人从伐木人变为护林人,一部分人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

 在伊春市友好区,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刘养顺(右)和老伴杨秋娥在自家农家院中(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伊春市友好区,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刘养顺(右)和老伴杨秋娥在自家农家院中(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伊春市的林业退休职工刘养顺就是其中一员。“停伐前曾是伐木工,一个人每天能砍几十棵树。”刘养顺告诉记者,停伐后林区职工一度陷入迷茫。

  依托林区的生态特色优势,刘养顺一家在2016年开办了农家乐,搞起了旅游生意,收入年年增长。“从刚开始的10个餐桌,到现在增加到18桌,每年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增收十多万元。”

  刘养顺所在的伊春市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在黑龙江省率先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如今,伊春森林覆盖率已达83.8%,森林蓄积量增加到3.75亿立方米,年均净增超过1000万立方米,林区全面停伐成果持续扩大。

  2023年,伊春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分别同比增长506%和534%,呈现“井喷”态势。

  伊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巍说,正是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夏季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当地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在龙江森工集团柴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当地依托冬季绝美的雪景大力发展旅游业。柴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北国小九寨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刚说,曾经伐木为主的林场,正依托冰天雪地焕发新生机。

  几间房,一张大圆桌,构成了民宿基本的雏形。2014年停伐后,除了护林等工作之外,柴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卫星林场职工潘德国将精力几乎全部转移到了民宿上。

  “我们手写菜单,都是农家菜,来的人特别多,一个冬季就有几万元收入,比拉木头赚钱。”潘德国说。

3月12日,在伊春桦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包装桦树汁相关产品。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3月12日,在伊春桦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包装桦树汁相关产品。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不仅旅游,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野生菌、桦树汁、中药材等一系列产品走入市场。

  指着眼前的大棚,龙江森工集团苇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食品分公司总经理纪凤杰很自豪:“这是我们的森林果蔬种植基地,现在有106个大棚,种植的葡萄、柿子等很受市场欢迎。”

  “现在产业多了,效益好了,我们的工资越来越高,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他说。

  这十年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林下种植、旅游康养、汽车测试等产业上不断发力,推动林区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第一次喝用蓝莓酿的酒,味道香醇而独特,值得回味。”来自福建的游客在阿木尔林业局北极岛景区内品尝过当地酿造的蓝莓酒后赞不绝口,还购买了两瓶准备带回家给亲朋好友品尝一下。

  “为了扩大野生蓝莓的价值,我们延伸产业链,成立了集采摘、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北极冰蓝莓酒庄。”阿木尔林业局产业发展科科长穆臣伟说,酒庄2023年完成销售收入约400万元。

  近年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充分依托林下广阔空间,科学布局林下产业,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绿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曹玉昆表示,从卖木头到搞旅游、发展林下经济,东北林区不断延长生态产业链条,提升绿色经济价值,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参与记者:董宝森、王君宝、徐凯鑫)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