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红色沃土 推动榆林市文旅融合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15 17:34:06 来源: sp20240815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刘颖颖)近年来,依托红色资源开发影视IP,已成为各地探索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法宝。6月16日,十二集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曙光》项目启动仪式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初心报告厅举行。该剧讲述了1947年6月至1948年3月期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运筹帷幄于山峁沟壑之间,决胜千里于江河湖海之外,指挥解放战争由防御转为进攻,迎来缔造新中国曙光的革命故事。

作为转战陕北光辉历史的发生地及电视剧《曙光》的主要取景地,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国忠表示,借助影视剧的影响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曙光》是榆林市自主投资拍摄的首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将通过主创团队的精心创作把转战陕北期间在榆林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诸多感人故事全景式地呈现给广大观众。

“红色资源是光荣革命传统的生动载体和鲜活见证,陕西是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传统的富矿。”据了解,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历来是边关军事重地,也是陕北经济和文化中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榆林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全国解放的转折地。电视剧《曙光》正是取材于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在榆林境内行程2000余华里,使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光辉历史。

谈及电视剧《曙光》在榆林文旅产业融合中的实践,王国忠表示,党中央转战陕北历尽艰辛,又多次化险为夷,是中外历史上的罕见壮举。这段用血与火写成的战争史诗,将载入中国革命史册,永放光芒。电视剧《曙光》将这段历史与红色旅游、影视相结合,是推动榆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又一次探索和实践,借助影视剧推广作用,增强榆林城市影响力,塑造特色城市品牌。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树森表示,《曙光》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部时代的史诗,米脂县作为这段光辉岁月的重要承载地,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向全国人民展示米脂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近年来,榆林市以及米脂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禀赋,在文旅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榆林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确定为转型创新的支柱产业,红色旅游资源得到挖掘和保护,米脂县常氏庄园、靖边县小河会议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战役彭德怀司令部旧址等22处旧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米脂县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实施杨家沟旅游建设(一期)、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修缮、杨家沟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打造连接杨家沟、桃镇、印斗、沙家店等街镇的文化旅游复合廊道。

据了解,文旅融合及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给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不仅满足了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及幸福感,还有力带动了各县区、民营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形成了发展文旅产业的“统一战线”,点燃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未来,榆林将根据“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文旅+”战略,不断丰富产业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榆林建成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

Warning: 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13) in /www/wwwroot/jintexws.com/snews.php on line 17
(寻味中华|饮食)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 澳门逾6万人次参与“2023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线上问答游戏” 

(寻味中华|饮食)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发布时间:2024-08-15 17:34:07 来源: sp20240815

   中新社 上海4月16日电 题:海派下午茶:中西合璧的生活乐趣

  作者 谢梦圆 杨海燕

  下午三点的上海,闲暇与忙碌并存,正如位于上海黄浦区内一家新中式茶馆里的景象。

  这家名叫tea'stone的新式茶馆位于繁华商业区内,与传统茶馆装潢古朴、配有热闹的说书、戏曲等娱乐项目不同,tea'stone更像咖啡厅,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有独立小餐桌和保护私密性的隔板,客人中有三两围坐闲谈的,也有独自办公者。店内冲泡吧台上,汉唐煮茶、明清紫砂壶、盖碗泡茶、现代科技萃茶“群英荟萃”。

  这样度过下午茶时光的方式,在上海并非鲜见,但却与下午茶爱好者王省记忆中的不同。当下,上海下午茶虽然延续了融合中西方元素,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创新,不能简单归纳为某种单一风格,正吻合了“海派”兼容并包特色。

4月,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tea'stone茶馆生意火热。  杨海燕 摄

  王省的祖父是一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商人,较早接触了西方文化。王省与祖父共同生活了30年,从他口中窥见了很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景象。

  在王省看来,当时主流的下午茶属于家庭式下午茶,是从中产家庭主妇的麻将桌上喝起来的,男性一般不参与。几位平时交好的太太们聚到一起,间歇时间享用一些点心和茶水,“当时上海的客厅里必不可少一张八仙桌,太太们打麻将打得差不多了就撤掉,再放上点心开始喝下午茶,比起社交属性,这更像一种生活乐趣”。

  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安置专门的藤凳和小桌享用下午茶,但不会出门或者在客厅外吃,“只有家里有草坪和花园的大户人家才会举办对外的下午茶,但这是极少的,并非主流”。王省说。

  虽然民国时期上海的下午茶文化和上海开埠后西方习俗的传入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仍存差异。在王省看来,西方下午茶更注重用具精美,而上海下午茶更注重食品本身。在此基础上,相较于西方,海派下午茶更看重茶食而非茶水,“除了搭配咖啡和奶油蛋糕,还会在西式餐具里装中式点心,比如上海人爱吃的春卷、酒酿圆子,这很能体现海派精神”。

新中式茶馆tea'stone店内茶座。  (tea'stone供图)

  对茶食的偏爱也许与中国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以茶食搭配茶饮享用的茶食文化自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盛行于唐宋。“茶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的《大金国志·婚姻》中,“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现代作家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中曾解释说:“茶食是喝茶时所吃的,与小食不同,大软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则明系蜜饯之类了。”作为浙江人,他在文中分析称,南北方茶食在根本性质上有很大区别,即北方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出自宫廷,所以称为“官礼茶食”,而南方的则是闲食,做工更为精细,以品味为主,常有糖、糕、片等类型。

tea'stone店内的创新茶食。  (tea’stone供图)

  在tea'stone店里,就有没肉的小笼包、没糯米皮的汤圆等创新茶点,外形仿制中式点心,制作原料却以蛋糕、奶油等为主,勾起不少顾客的好奇心。

  tea'stone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左荪告诉记者,之所以敢在上海核心商圈开一家茶馆与咖啡店“争先”,就在于看准了中国人与茶的“羁绊”。“传统品茶在年轻人看来可能与生活节奏不匹配或者觉得有门槛,但品茶的需求是有的,只是缺乏渠道去点燃。”

tea'stone店铺冲泡吧台的釜煮区。  (tea'stone供图)

  于是tea'stone在形同咖啡店的格局中创建了一个“中国茶的轻博物馆”,店中陈列着108种全品类中国茶,并注有相关文化背景。“一人一席一壶茶,我们保留但简化了喝茶的仪式流程。相较于传统茶馆,这样的形式更开放松弛,但不同于咖啡厅,顾客可以交换茶壶进行分享。”左荪说。

  “精美的餐具、茶饮搭配点心、一段空闲时光,这三样齐全了才算是下午茶。”如今,古稀之年的王省也认可了当今上海下午茶的创新形式,认为其本质遵从了海派文化的精神,“所谓海派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和江南文化结合起来,要把本土的和外来的巧妙结合起来发扬”。(完)

【编辑:于晓】